瞬息万象的当下,当代艺术家如何运用中国传统艺术元素?
回溯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的历史,是一个在西方主导的艺术模式下,不断重建和塑造中国艺术语言的过程。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如何隐匿在艺术家的作品之中,艺术家又是如何以其为精神原点进行当代运用的?11月20日,一场名为“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当代运用”的主题讨论在位于北京SKP 4F的RENDEZ-VOUS GALLERY举行。

“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当代运用”对话现场
在这场讨论开始之前,由SKP RENDEZ-VOUS GALLERY与荣宝斋在线联合推出“瞬息万象-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已经对公众开放,展览邀请了刘庆和、武艺、李津、陈琦、刘永刚、李正衡、张方白、章燕紫等当代艺术家,共同探讨当代社会情境下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探索和创新,以及在艺术与社会瞬息万变的今天,艺术家如何通过内外兼具的思辨性视角对东西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思索,逐步完成从传统迈向当代的转变。


对谈嘉宾在“瞬息万象-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展览现场
参与讨论的四位嘉宾,除参展艺术家刘永刚之外,还有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杨宏伟、颂巣文化创始人张丹丹、荣宝斋在线总经理李春林。
出身中央美院第一工作室的刘永刚,师从靳尚谊。在1990年到的过后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追溯自己的创作原点时,他谈到自己最开始的两年完全停下了所有绘画工作,回到小篆、甲骨文等古代文字的造形结构,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在他看来这是一个艺术家所应该具备的。


“瞬息万象-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展览现场
杨宏伟谈道,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当代应用在改革开放后才被更加频繁提及。一方面是中国当代艺术面临西方冲击,一方面是中国传统艺术本身所需要的思考。
“二三十年前,像徐冰、蔡国强等艺术家到美国之后已经开始介入这个话题,他们运用了各种语言、艺术形式进行思考和尝试,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多影响。而在国内这个话题在这十几年来变得更加重要,在受到西方艺术的冲击之后,艺术家如何在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和衔接,这些尝试有做得好的也有很差的。”
在他看来,一些很简单的元素和符号的拼接是没什么价值和意义的做法,真正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当代创作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慢慢融入到血液里。


“瞬息万象-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展览现场
颂巣文化创始人张丹丹从市场角度谈到了艺术家的创作。她从最近代理的刘庆和《二十四节气》版画作品谈起,2006年刘庆和从城里搬到郊区,对自然、节气到感受更加深刻。本来约定的是两三个月的时间把作品画完,最后画了整整一年,画出来的结果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
“2014年艺术市场断崖,以为过两年就好了,现在一转眼过了5年。这期间我在博览会上看到很好的西方作品,也才卖几万美金,所以我们肯定会受到西方冲击。但是这种交流其实是很好的,让我们思考我们最大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前两天还在讨论,传统艺术对当代艺术的推动作用大还是阻碍作用大?其实没有答案。不管是艺术创作,还是市场选择,我们一定不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去做。作为艺术家要创作自己的想法,永远不要被市场流行的东西牵着走;而藏家也一定要买自己认为喜欢的作品。”


“瞬息万象-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展览现场
荣宝斋在线总经理李春林最后谈到刚刚过去的秋拍中,以2.67亿成交价创下纪录的赵孟頫作品和2.06亿的潘天寿《初晴》。赵孟頫的作品属于传统,但它在元代也是当代的;而潘天寿于1965年完成的作品相比于元代则是当代的。
“因此传统和当代是相对的概念,我们要放在一定的时代语境里说。对于荣宝斋在线来说,就是把好的艺术作品推荐给大众,这也是为什么要做这个展览和讨论。”



“瞬息万象-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展览现场
据悉,对于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荣宝斋来说,此次首次呈现更具当代面貌的艺术家作品,以启发传统艺术创作。这次展览是荣宝斋再现的一次尝试,未来还将巡展至上海、深圳。
展览将持续至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