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的背离 张志坚个展亮相今日
8月15日,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教授张志坚个展“形象的背离”亮相今日美术馆。展览展出了艺术家张志坚五十多件绘画作品,力图呈现这位凭借有着“单纯稳定的构图、严谨的造型、细腻的色调变化”的《单簧管》获得1991年全国静物画展中国静物画一等奖的老一辈艺术家的新创作,梳理近年来艺术语言的脉络及转变。
展览开幕现场嘉宾云集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发言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发言
艺术家张志坚
展览由青年策展人何桂彦策划,在他看来,这次展览既是张志坚十年来创作的总结,又是新的起点。据何桂彦介绍,在张志坚2010年开始的创作过程中,于语言系统、风格系统以及自身图像系统的建立探索中做了大量尝试,这种尝试涉及中国系统的书法、山水等图像的解构、又涉及包括波普、结构等西方形式语言的系统,在张志坚的绘画中,这两种语言的交汇作为一种崭新的尝试并置,在艺术领域呈现了一种开放性和可能性。
策展人何桂彦发言
展览现场,图为作品《作品35号》,300×800cm,亚麻布油画,创作于2013年
展览现场,展出作品为《作品59号》(左)与《作品58号》
从展览现场看,观众很难将这位作品涉猎“从富有象征意义的写实,到着迷于压抑、富有浓郁伤害感的人体,到对经典肖像的再创作”的多个主题的艺术家与那位荣获中国静物画一等奖的艺术家联系起来,而事实上,在二十多年的教学与创作实践中,张志坚始终致力于当代油画语言的探索,并形成这自身的创作轨迹。从抽象画的、书写性的、具有东方意象表现的视觉符号,到平面的、理性的、结构化的形式表达,从强调一种视觉语言的平铺直叙,到混合多元文化的合理混搭,艺术家张志坚的作品中,理性与感性并存,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宽厚的人文情感亦同时亮相。强烈的观念化与丰富翔实的形象,让张志坚的作品中呈现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并存,并进一步导致着“形象的背离”——诚如在展览前言中所表述的,“它们犹如两极,会形成较大的张力,艺术家的创作则游走其间,并最终形成了个人的绘画语言逻辑”。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