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开启“人间指南(下)” 聚焦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未完成”状态

编辑:程玲 2019年9月1日 资讯展览
UCCA“人间指南(下)”发布会
UCCA“人间指南(下)”发布会
8月30日,“人间指南(下)”展览媒体发布会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本次展览由UCCA展览部总监卞卡策划,展出了艺术家陈箴、黄静远、李巨川、双飞艺术中心、施勇、邢丹文、徐坦、徐勇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相关的一系列创作,并以“展中展”的展陈方式,呈现九十年代实施完成的独特艺术项目——“野生”艺术计划。
陈箴 《历史的地基》 240×380×950cm 燃烧过的报纸、报纸灰烬、线、玻璃、丝网印刷的玻璃 1993
陈箴 《历史的地基》 240×380×950cm 燃烧过的报纸、报纸灰烬、线、玻璃、丝网印刷的玻璃 1993
UCCA开启“人间指南(下)”   聚焦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未完成”状态
"一堆堆的灰烬是人类的精神遗言,重若千斤可筑成历史的地基,又轻如飘 灰不言一物"
展览标题取自1991年上映的一部国产室内喜剧《编辑部的故事》,该剧由葛优和吕丽萍等著名演员出演,以幽默的方式介绍了彼时新兴的社会现象,更塑造了当时的公众形象。《人间指南》是电视剧中的一份杂志,这个词也因此暗示了90年代初那个流变不居的年代——特别是经济结构转型的社会背景下,面对价值的虚焦和断裂,公众所产生的焦虑、困惑和对价值重建的期待。
《“野生”艺术计划》 艺术项目、出版物 1997-1998,由宋冬和友人郭世锐共同策划发起,来自全国8个地区共27位艺术家参与了此计划。
《“野生”艺术计划》 艺术项目、出版物 1997-1998,由宋冬和友人郭世锐共同策划发起,来自全国8个地区共27位艺术家参与了此计划。
《“野生”艺术计划》节选
《“野生”艺术计划》节选
“人间指南(下)”是继“人间指南(上)”通过艺术品与汇集档案资料的阅览室并置展示,为观者勾勒出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急剧变革的大背景,并对艺术家面对道德价值转换和消费主义冲击,或退出社会领域,或一头扎进新兴消费文化的应对策略审视之后的继续探索。
UCCA开启“人间指南(下)”   聚焦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未完成”状态
UCCA开启“人间指南(下)”   聚焦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未完成”状态
徐坦 《回忆与制造》 综合媒介 尺寸可变 1996-2019,90年代图片回忆录,观众也可自行打印放置进去
徐坦 《回忆与制造》 综合媒介 尺寸可变 1996-2019,90年代图片回忆录,观众也可自行打印放置进去
UCCA开启“人间指南(下)”   聚焦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未完成”状态
施勇作品
施勇作品
UCCA开启“人间指南(下)”   聚焦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未完成”状态
UCCA开启“人间指南(下)”   聚焦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未完成”状态
“人间指南”的下半部分将时间推至改革深入的九十年代后期。在经历了九十年代初面对经济制度、社会结构、文化生活整体变革的困惑与迷茫,随着八十年代启蒙思想的逐渐消解与沉淀、互联网诞生,以及对外部多姿多彩世界的更多了解,展览聚焦于艺术家如何基于自身对时代的理解与感应,采用相对多样化、风格化的艺术语言开展在地实践,探讨自我身份、女性意识、市场化、城市化进程、人的流动性等命题,并试图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中寻找自我精神支撑,以及艺术落脚点。“人间指南(下)”描述了九十年代多重向度的发轫时期的状况,同时也展示了其多重向度“未完成”的文化景观。
李巨川,《与一块砖头共同生活一星期》,行为,1994
李巨川,《与一块砖头共同生活一星期》,行为,1994
李巨川,《都市住居1994》,照片,1994,作品作为建筑方案参加了1994年度日本新建筑住宅设计国际竞赛,获三等奖
李巨川,《都市住居1994》,照片,1994,作品作为建筑方案参加了1994年度日本新建筑住宅设计国际竞赛,获三等奖
“我与一块儿砖头共同生活了一个星期,在这个星期中,我始终携带者这块儿砖头,除此之外,对以往的生活习惯未作任何改动。”
“我与一块儿砖头共同生活了一个星期,在这个星期中,我始终携带者这块儿砖头,除此之外,对以往的生活习惯未作任何改动。”
李巨川,《武昌城墙1995》,行为,1995
李巨川,《武昌城墙1995》,行为,1995
李巨川,《武汉长江大桥》,行为,1995
李巨川,《武汉长江大桥》,行为,1995
UCCA开启“人间指南(下)”   聚焦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未完成”状态
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未完成”状态不仅指具体现实——维持生存与艺术创作的挣扎和游离于官方体制的半地下状态,更来自当代艺术自身成长和青春期的不确定性。在尚无商业和美术馆机制的九十年代,艺术家最重要的工作在于“做艺术”本身,而非追求“完成品”。而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艺术家的社会身份也处于模糊地带。徐坦和施勇生活在中国的南部和东部,是全中国最富裕的地区,这里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艺术家,但艺术家在社会关系的层面却受到质疑,“压力”成为他们最为直接的身体经验;邢丹文和徐勇都在北京手持照相机工作,在那个时期并没积极进入艺术系统,而是在外围游走;李巨川则以建筑师的身份主动“居无定所”,形成了城市空间的概念;陈箴旅居法国,全球身份和议题在其身上始终会回到中国式的典故哲思;而作为九十年代一项实验艺术活动,“野生”艺术计划强调“非展览空间、非展览形式”的理念,不限制场地,由艺术家根据自身情况,在相对长且统一时间内,于全国各地实施创作。这个集合了27位艺术家的计划比较全面地呈现了九十年代中国艺术家们的工作,亦从侧面展现了当代艺术当时“野生”和半地下的生存状况。
徐勇,《到胡同去》,1989-2017,综合媒介,尺寸可变,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徐勇作为职业摄影师创作了一批关于胡同的摄影作品并出版成册,这套《胡同101像》被视为胡同主题摄影的经典
徐勇,《到胡同去》,1989-2017,综合媒介,尺寸可变,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徐勇作为职业摄影师创作了一批关于胡同的摄影作品并出版成册,这套《胡同101像》被视为胡同主题摄影的经典
UCCA开启“人间指南(下)”   聚焦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未完成”状态
UCCA开启“人间指南(下)”   聚焦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未完成”状态
之后徐勇关于“胡同”的实践转向了真是的社会生活层面,他通过多方沟通开发了“胡同游”项目,这个项目的推出从侧面显示了九十年代国家文化政策的进一步开放
之后徐勇关于“胡同”的实践转向了真是的社会生活层面,他通过多方沟通开发了“胡同游”项目,这个项目的推出从侧面显示了九十年代国家文化政策的进一步开放
UCCA开启“人间指南(下)”   聚焦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未完成”状态
2002年,徐勇拍摄了即将拆除的小方家胡同里180多位居民的肖像,创作了作品《小方家胡同》;并在15年后的2017年持续他的艺术实践
2002年,徐勇拍摄了即将拆除的小方家胡同里180多位居民的肖像,创作了作品《小方家胡同》;并在15年后的2017年持续他的艺术实践
UCCA开启“人间指南(下)”   聚焦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未完成”状态
邢丹文摄影作品,通过作品探讨女性自我认识和价值观念 
邢丹文摄影作品,通过作品探讨女性自我认识和价值观念 
整个九十年代,艺术家们都在割裂中组合不同的认知、结构以及图像,无法在身份和身体的碎片中获得完整性。这是“人间指南”下半部分所尝试呈现的九十年代非全景的表述。而双飞艺术中心和黄静远的加入,则让观者从千禧年之后投入艺术的新一代艺术家的作品中,得见九十年代的一道尾痕和残影。年轻艺术家们对于九十年代并没有想象、也没有致敬,而是审视和重温,从而扩展了观者对中国当代艺术进入新世纪之前最后十年的认知。
双飞艺术中心《八室一厅》 装置影像 尺寸可变 1994-2009
双飞艺术中心《八室一厅》 装置影像 尺寸可变 1994-2009
UCCA开启“人间指南(下)”   聚焦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未完成”状态
双飞艺术中心UCCA现场行为表演
双飞艺术中心UCCA现场行为表演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4日。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