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交汇 看13位艺术家在上海民生馆构建的多重开放语境
1月9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推出由鲍栋策划的“语言亭”群展项目。以包括汉字、英文、符号、计算机语言等多种形式出现的语言在美术馆中搭建一个开放性的语境空间,探讨语言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角色。策展人鲍栋对“语言亭”的概念表述为,“亭”在英文中时pavilion,它是一座临时性的建筑,有一个棚,位于空旷的户外多条路的交汇处,类似观景台,“亭”本质上是一个空的建筑,不为藏物而是起到容纳的作用。同样,语言也并非一成不变,它是开放的,处于诸多问题讨论的交汇点位置。
展览选择的十三位艺术家为徐冰、邱志杰、吴山专&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林天苗、徐坦、冯梦波、王郁洋、何岸、焦应奇、金锋、陆平原、陈晓云、陈哲,他们均为在中国当代艺术系统中有着对语言一贯的思考与实践的艺术家。策展逻辑结构清晰,分为三个层次,对语言系统的思考,表现为在语言学层面对语言与人、世界的关系的表述,涉及到语言与意识形态、语言与图像、语言与物、语言与技术等角度,更倾向于一种哲学角度的探讨,以徐冰、吴山专、林天苗等为代表;将语言文字本身作为一种对象进行研究,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语境及被赋予的意义被使用,以邱志杰、金锋、王郁洋等为代表;语言在图像之外,有着文学化、诗学的意味,以陆平原、陈哲等为代表。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徐冰近十年来创作的《地书》,将图像符号转化为视觉语言,作品在现场呈现方式为其工作室状态的展示,包括徐冰在世界各地搜集的标识、符号、指示牌等,同时还有可供观众在电脑端进行互动聊天的区域。此外,徐冰的三屏动画作品《汉字的性格》中“character”一词一语双关:汉字、性格,汉字在形象与表意之外,还充当某些角色,该作品是徐冰为2012年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观远山庄珍藏展》创作,由何鸿毅家族基金会支持,作品中的书法为白谦慎写作,他将在2月28日内举办一场有关明代汉字的讲座《语言文字游戏的视觉表现》。吴山专的作品《这天今天下午停水成了花样,诗本》是对80年代的一句话在意识形态层面的揭示与改造、分析,他曾写了一步长篇小说,并在文学杂志《花城》刊载过一个版本,本次呈现的是小说的标题,以图像的物化方式出现,另一件他与英格2006年创作的31件作品《从人权到物权,中文版》,将看待同一事物的视角由人权转向物权。林天苗的作品是对不同时期女性词汇的“汇编”,以女性主义视角看待女性在社会中的多重身份。
徐冰《地书工作室》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该作品的阅读以左边的时间为序,记录生活及时代的变迁
两台电脑的对话,文字被转换为符号
桌面的素材
徐冰2012年三屏动画作品《汉字的性格》
徐冰作品《汉字的性格》中的分镜
作品局部
吴山专2015年作品《这天今天下午停水成了花样,诗本》
作品局部均来自小说的标题
吴山专与英格2006年作品《从人权到物权,中文版》
作品局部
邱志杰的四件作品《国际政治思想》、《历代革命口号》、《电脑中病毒之后成为乱码的个人日记》、《近代报纸刊物的题头》属于《记忆考古系列》,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关键字的提取再创造,提示出人们对于汉字的记忆是伴随着视觉记忆共生存在的,不同字体也勾起人们对于当时社会经验的回忆。冯梦波发明的字体矢量冯与点阵冯可在网络上被下载,汉字有着具体比划,但在输入法的屏幕显示时代它们则被视作一个个图像,《矢量视力表》、《点阵视力表》“视力表”中的文字越大越不容易被辨识,此外,还有两组冯梦波创作这两套字体的设计素材展出。金锋的《对<孙子兵法> 势篇三十一中英文的连续翻译》是一组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作品,目前已无原件,展出部分是艺术家出版书籍的印刷品,是对《孙子兵法》的反复翻译,并在当代艺术中构成新的转换。同样是有关翻译,王郁洋的作品《图与字》则与数字化语言、日常语言相关,艺术家先随即创作二维码,用二维码扫码器扫描后符号被翻译成英文,再次翻译则为汉字。
邱志杰四件作品
作品局部,字体不同,语境不同,唤起的经验也不同
作品局部
林天苗作品
作品局部
冯梦波2012年作品《点阵视力表》
冯梦波2012年《矢量视力表》
冯梦波2012年《矢量冯过程》
冯梦波2012年《点阵冯制作过程》
王郁洋2012年《图与字》
作品局部,先被翻译出的英文
作品局部,后来由英文翻译成的中文
二维码是王郁洋随机画出的,用现在的二维码扫码器不能完成阅读
金锋1998年创作的《对<孙子兵法>势篇三十一中英文的连续翻译》,艺术家出版书籍的印刷品中的一件
作品局部
陆平原《故事系列》的几则故事并未对语言进行过多雕琢修饰货改造,语言在此以写作的方式、文学的面貌出现,他自己对语言的驾驭使他也成为“作家”。陈晓云影像中的文字或是旁白、对白、描述性信息,但不再是图像的背景,而是与图像、影像共同构成主体。徐坦的作品《关键词项目》还原了他的工作系统及创作状态,与人沟通中获得的关键词是对社会意识的一种承载与记录,观众阅读的不是一个调查结果,而是一种流动的、没有框架的文本信息,同时观众可以讲自己认为重要的关键词或对作品的感受写在工作台上的彩色便利贴上。何岸的霓虹灯装置作品《玉枝》是一件纪念他妈妈的作品,作品中的文字为艺术家母亲的名字,何岸作品素材的搜集均来自废旧的霓虹灯、灯箱,他会选取对他重要的字进行创作,该作品中的霓虹灯来自何岸的家乡武汉,并以特殊手段窃取获得,作品构成了他私人化的符号、融合了其经历与情感。焦应奇创造的全新文字时对时代变迁的回应,十几年前他创作的有关环境污染的一系列文字在当下来看,无疑很讽刺,十年前谁会想到环境污染可以称为一个问题,文字效果有如警示牌,观众也可以选取《印章系列》中的文字盖章留念。1989年出生的女艺术家陈哲是展览中年纪最小的艺术家,《<向晚六章>之第一至三章节选》中她将文字、邮件、涂鸦等图文叠加,即便有些文字被涂抹,仍不影响观众去读一篇“小说”或一段“散文”。
陆平原《故事系列》
《独眼湖》
《雷公》
《是金子总会发光》
《好奇的艾伦》
《夜鸣宫》
《白妈》
《变色龙》
《光亮》
陈晓云作品《糖浆宇宙进化史》
陈晓云《植物罗曼蒂克》
陈晓云三屏录像《为什么是生活》
徐坦2015年至今的《关键词项目》
工作台上的文本资料
工作台上的文本资料
观众可在便签上携下自己认为重要的关键词
陈哲作品《<向晚六章>之第一至三章节选》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何岸作品《玉枝》
焦应奇作品《印章系列》前互动的观众
部分文字
等待观众去发现,印章盖章互动区域
盖章文字留念
焦应奇2006年作品《污染警示牌系列》,作品为烤漆
焦应奇2008年作品《识字表-与生活中的污染现象有关》
部分字,图注显示文字的意义
展览开幕前的对话
展览开幕前策展人鲍栋主持了一场名为《视觉艺术中的语言经验》的对话,邀艺术家焦应奇、陆平原、陈哲共同结合其创作共同探讨该话题。展览将持续到3月13日,同期将举办一系列活动,包括艺术工作坊和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