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兴涛的“寻宝记”
随处可见的物品在有意摆设的生活场景中颠覆原本的物质形态,例如大纸箱、大木箱以雕塑的形式无限接近原物;干瘪的充气玩具以实体上色写实作品替代;柔软的橡胶手套创作为坚硬的材质形象……掺杂在与之相互关联的真实物品中、令粗心观众无法辨别的作品,一度“戏耍”着正常的视觉感官。
这就是5月12日白盒子艺术馆开幕的焦兴涛“常•藏•场”个展中的普遍现象。现为四川美院雕塑系副教授的焦兴涛1970年生于成都,丰富的创作经历与自我选择的思考使得他再次创造了新的展示风格。
焦兴涛在展览中除用隐藏作品的方式调动观众外,还以改变物品的透视角度来创造观察事物的陌生化,压缩成扁平形状的雕塑包括灭火器、水管、墙体,甚至三轮车等营造出绘画中的透视感,但习以为常的物品形象却因此而失常。展场内雕塑的制作思路与之前焦兴涛以凸显雕塑生命为目的的创作并无大异,但在呈现方式上却走入完全不同的道路——展场外部《绿色胸像》单独醒目的展示强化了作品的存在感,而展场内的则完全隐没。
对于焦兴涛如此的变化,策展人何桂彦解释说:“雕塑与装置的边界在焦兴涛这里逐渐模糊,陌生化、潜藏化及剧场化也是这次展览标题所包含的。”在焦兴涛的作品中,既反映了创作观念的内在生成逻辑,即作品从作品本身至普通用品的过程,又呈现了当代雕塑发展可能性的思考,即作品展现方式的变化。在艺术家本人看来,“这一切其实很自然的就形成了。”
在展览现场,王光乐、戴卓群等都对作品表现出了极大兴趣,而何桂彦也积极帮助观众寻找隐藏其中的作品,现场因此而增添不少情趣。
焦兴涛在展览中除用隐藏作品的方式调动观众外,还以改变物品的透视角度来创造观察事物的陌生化,压缩成扁平形状的雕塑包括灭火器、水管、墙体,甚至三轮车等营造出绘画中的透视感,但习以为常的物品形象却因此而失常。展场内雕塑的制作思路与之前焦兴涛以凸显雕塑生命为目的的创作并无大异,但在呈现方式上却走入完全不同的道路——展场外部《绿色胸像》单独醒目的展示强化了作品的存在感,而展场内的则完全隐没。
对于焦兴涛如此的变化,策展人何桂彦解释说:“雕塑与装置的边界在焦兴涛这里逐渐模糊,陌生化、潜藏化及剧场化也是这次展览标题所包含的。”在焦兴涛的作品中,既反映了创作观念的内在生成逻辑,即作品从作品本身至普通用品的过程,又呈现了当代雕塑发展可能性的思考,即作品展现方式的变化。在艺术家本人看来,“这一切其实很自然的就形成了。”
在展览现场,王光乐、戴卓群等都对作品表现出了极大兴趣,而何桂彦也积极帮助观众寻找隐藏其中的作品,现场因此而增添不少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