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油画作品亮相新绎空间

张杰作品《破碎的风景》,图片由新绎空间提供。
12月14日下午,“山非山”张杰油画作品展在北京798新绎空间开幕。
张杰1963年出生于重庆,198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得硕士学位,现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这次展览展出了张杰从1997年到现在的共20余幅作品,都以自然景观为主题,将富有抽象表现主义特质的绘画风格融入了理性的观念架构之中,使观者从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进门便是一个展厅,一面墙上两幅以绿色为主色调的画映入眼帘,它们属于《绿色印记》系列,创作于2007年,有点儿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的味道;旁边一面墙上三幅画视角相似,好比几座山峰的正面肖像,中间以红色为主,两边以蓝色为主,创作于2013年;空间内部若干幅大小不一的油画错落有致地挂在墙上。尽管这些画色调、视角各异,却有一套贯穿始终的美学主张:斑驳的图画表层、平面化的空间处理,背景和各式图形交错、重叠,充满着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艺术家以此来探索、接近那个掩盖在事物表层之下的更深层的世界,可变性、不确定性便是那个世界的本质。
90年代以前,张杰创作了一些以人物为主题的、带有抒情性质的作品。90年代以后,他在多次驾车旅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更容易为自然风景打动,于是专注自然景观题材的绘画创作。这次展览中有不少高空俯瞰视角的画作,艺术家说这些都是他在乘飞机的过程中,换个角度看世界所得到的新的感受。俯视的方式更能表现大地表面如同人的皮肤般的质感,大地便是地球的皮肤,人类的生产活动在大地表面留下了许多痕迹,而他关注的便是这些人类留下的痕迹。这些画作都是基于艺术家自己的照片记录及自身的感受,几乎没有利用现成的影像资料。

“图像转向的个体性表达”学术沙龙现场,图片由新绎空间提供。
展览现场还举行了一场名为“图像转向的个体性表达”的学术沙龙,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王春辰,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美术研究室副主任王端廷、著名批评家杜曦云与艺术家张杰、策展人王林展开研讨,从学术角度梳理了这次展览。其中提到,张杰的表现手法是以抽象的点、线、面构成,而非具象写实为主。张杰一直致力于绘画语言实验,他的画作如同一部绘画语言的百科辞典。其中一幅名为《破碎的风景》作品确实带有明显的抽象表现主义特质,令人想起波洛克的抽象画。不过艺术家说,自己受到的影响来自整个美术史的方方面面,从古典主义画家如伦勃朗到当代画家如基弗(Anselm Kiefer)。在这幅《破碎的风景》中,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更多的在于绘画的结构而非浅层的表面,艺术家说《破碎的风景》就是把自然界的表面像玻璃一样砸碎之后支离破碎的感觉。
该展览至2014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