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祖的阴影”在香格纳北京 刁德谦在二维平面里将自己彻底打开
艺术家刁德谦
刁德谦个展“远祖的阴影”在香格纳北京亮相,图为展厅入口处
继2015年9月刁德谦在尤论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回顾展后,这位抽象界的领军人物于5月24日在香格纳北京空间带着他的二十二幅新老作品再次进入观众的视野。如果说三年前的回顾展是初次相识时面面俱到的介绍,那么这次的亮相则更似一场主题派对,为观众深入细致地了解这位纽约学派抽象画家,提供了一次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香格纳北京刁德谦个展“远祖的阴影”现场
《隐匿于眼前》213×167.6cm 布上丙烯,乙烯 2018
《未组装的柏林椅》91.5×121.9cm 布上丙烯 2018
1949年,六岁的刁德谦就随家人离开了中国大陆移居香港,之后移民美国,定居纽约。笑言自己的中文水平停留在六岁的刁德谦,却仍保留着一丝四川成都的乡音,身上兼具着东方人的儒雅和西方人的绅士气质,精神矍铄,丝毫看不出已经到了75岁的年纪。
此次在香格纳个展的主题名为“远祖的阴影”,源自前苏联电影导演谢尔盖·帕拉杰诺夫于1965年拍摄的一部影片名字。刁德谦创作了两幅以文字为主体的同名作品放置在入口处,以此提示展览的母题——他身体里流淌着家族先辈的血脉;他的艺术人生则受到来自艺术前辈的影响。他一边学习和继承,但也毫不掩饰自己的上进心。他曾说“我希望成为和德库宁(De Kooning) 、罗斯科(Rothko)和波洛克(Pollock)一样的艺术家。”
此次在香格纳个展的主题名为“远祖的阴影”,源自前苏联电影导演谢尔盖·帕拉杰诺夫于1965年拍摄的一部影片名字。刁德谦创作了两幅以文字为主体的同名作品放置在入口处,以此提示展览的母题——他身体里流淌着家族先辈的血脉;他的艺术人生则受到来自艺术前辈的影响。他一边学习和继承,但也毫不掩饰自己的上进心。他曾说“我希望成为和德库宁(De Kooning) 、罗斯科(Rothko)和波洛克(Pollock)一样的艺术家。”
刁德谦个展“远祖的阴影”在香格纳北京展览现场
《利西茨基曲线 & 赫尔曼·米勒 2》 134.6×167.6cm 布面丙烯,乙烯 2018
即便观众对刁德谦和他作品的背景一无所知,当面对眼前一幅幅色调高雅,形式简洁,构图考究的作品时,也照样可以毫无障碍的享受视觉的愉悦。当然,对于艺术家来说,这只是进入他艺术系统的入门层级。好奇的观众自然不会放过追问的机会,画面里为什么会出现沙发?为什么要加入箭头的符号?这些数字又有什么特殊含义?那个像皇冠一样的LOGO又代表了什么?为什么要画一个方块?等等。当画廊工作人员一一道出每幅作品背后的故事时,才发现刁德谦的绘画其实别有洞天。他借鉴了如卡西米尔·马列维奇,埃尔·利西茨基以及巴奈特·纽曼等艺术家的主题风格,并直接将其个人的艺术特点以及前辈元素介入到作品中。画面中展现的这些 “艺术祖先”与其家族人物同框并置,以艺术家人物自传的方式模糊了文化历史的边界。除此以外,刁德谦还将自己的设计品味、艺术经历等在二维平面里毫无保留地铺陈开来。从这个角度说,刁德谦的作品需要解读又无需解读。
《永远的朋友和邻居 1》254×106.7cm 布面丙烯,丝网印刷 2018
香格纳北京刁德谦个展“远祖的阴影”现场
《沙发》81×183cm 布面丙烯,丝网印刷 1999
《沙发骨架 1》 81×183cm 布上丙烯,丝网印刷 2017
不过,刁德谦并没有刻意故弄玄虚。相反,他不喜欢所谓的“神秘感”,他认为艺术应该是所有人的。所以他毫不忌讳地展示自己的嫉妒、失望和野心,甚至负面的情绪,完全打开自己,把自己全部暴露出来,连同最黑暗的一面。他说:“这不仅是对我自己的客观呈现,我更把它当做是一个更为宏大的社会现象的具体体现。”这样的风格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刁德谦开始将丝网印图像、乙烯基字母、手绘标记和文字结合在一起,详细描述他的个人生活和实践,三十多年的坚持坦诚成就了今天的刁德谦。
香格纳北京刁德谦个展“远祖的阴影”现场
《外祖父的书》 152×114cm 布面丙烯,丝网印刷 2017
《印章 1》137×183cm 布面丙烯,丝网印刷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