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的“例外状态”,一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问题”
3月18日下午,处于“例外状态”中的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带来一场“例外状态”的群展,这是继2009年“中坚:新世纪中国艺术的八个关键形象”、2013年“ON丨OFF: 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之后,每4年举办一次的大型群展,展出了23为国内外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自2016年传出尤伦斯易主消息之后,这间位于798的美术馆始终备受艺术界的关注。作为2017年唯一公布的展览,“例外状态”的展期长达近4个月,由田霏宇与其他四位青年策展人郭希、杨紫、李佳桓、王文菲共同策划。每位艺术家的作品均处于独立的空间之中,在相互区隔的同时,彼此之间又形成某种呼应关系与清晰的节奏,从而以“星丛”的模式建构具有整体性的“例外状态”。
麦克斯·霍珀·施奈德 《意外标本间》
沈莘 《夜莺的挑衅》
吴曾作品
展览标题“例外状态”源于卡尔·施米特,在吉奥乔·阿甘本的论述中得到延伸,指涉一种政治境况。而在当下,“例外状态”与“常态”之间构成了一种辩证关系。UCCA馆长田霏宇在开幕前的发布会上表示:“面对当下的地缘政治、民粹主义浪潮,我们希望可以从把身处的现实作为出发点,在艺术中找到某种治疗的方式。放出艺术家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而为大家提供更多的理解空间。”
朱昶全 《过去直奔而来》
姚清妹 《光谱:夜之皇室芭蕾 II》
朱昶全的创作综合了生活中的多视角叙事,以释放观者自身积累的经验,令他们在社会机器的运作之中更加敏感和自觉。在新作中,朱昶全琢磨着两位曾在历史长河中想象中国的人物——马可·波罗和邓小平——的心绪,将其视觉化为陈列着众多具有象征意味的物件的灯箱照片。
姚清妹的艺术实践常围绕政治话题而展开,以行为表演、影像、摄影、写作等方式呈现。《光谱:夜之皇室芭蕾 II》将宫廷芭蕾舞姿势与智能手机的拍摄姿势进行融合,让不同媒介中的影像与历史图像形成多重互文关系。
李竞雄 《无题(绘画)》
马海蛟 《家庭分裂主义》
李竞雄的创作媒介涵盖了绘画、装置、文本、图像等多种形式。此次作品创作灵感源于1980年代发生的甘肃省“白银”连环杀人案,艺术家赋予暴力感以璀璨和明亮的观感特征,又似乎在朦胧地指涉大众媒体普遍渲染和传播的残酷情绪。
马海蛟长期关注生活中的“日常性”部分,擅长融合纪实性的影像与虚构文本,从人物与场景中捕捉诗意的瞬间,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化影像语言。三频影像《家庭分裂主义》源于他偶然收集到的一封家庭信件,他试图再现信件所指涉的家庭状态,以“伪纪录”的方式塑造3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苗颖 《亲特网+》
梁半 《一个没有见过大海的诗人 写了一篇关于大海的小说》
受“世界互联网大会”所提出的概念“互联网+”启发,苗颖制作出一份捏造的山寨意识形态品牌——“亲特网+”,探讨新媒体营销与政治营销之间的共谋关系。梁半邀请居住在欧洲的朋友于希腊、意大利、西班牙及巴尔干半岛等处的海滩录制多段海浪的声音,这些海滩均为2015年以来的欧洲难民危机中人们所登陆的海岸。
索菲亚·阿尔-玛丽亚 《黑色星期五》
谢蓝天 《大都会酒店1-15号》
展览还邀请了部分国外艺术家,卡塔尔籍—美籍当代艺术家索菲亚·阿尔—玛丽亚(Sophia Al-Maria),在其新影像作品《黑色星期五》中,通过聚焦于海湾地区人们对购物中心的狂热而探讨上述议题,将随处可见的购物中心比作资本主义的世俗庙宇。来自迪拜的艺术家谢蓝天(Lantian Xie)纸上彩色绘画作品系列《大都会酒店1-15号》再现了分布于全球各地,而俱以“大都会”为名的酒店素描。这些临摹而得的铅笔画反映了“大都会”这一符号在全球范围以酒店为形式的蔓延,由此彰显出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发展。
“例外馆”现场
“例外馆”现场
展览之外,UCCA甬道的空间被改造为一个名为“例外馆”的公共空间,创造一个常设的“阅读室”,陈列不同领域的读者所推荐的书目,形成阅读与交流的场域;在近四个月的展期内,以艺术、科技、政经、演出、文学、生活等主题为基本模块,邀请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学者、专家等人士针对这些主题持续地策划一系列活动与事件,引导观众更为清晰地理解“例外状态”的主题,并参与到展览与相关活动中。
麻剑锋 《X》
张如怡 《装修:地点》
王光旭 《无题》
王光旭 《隐力》
廖斐 《无限接近平坦》《一件地球雕塑》
展览将持续至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