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烈毅 了却无痕的历久弥新

作者:刘霞 2017年12月30日 资讯展览
沈烈毅是经历江南烟雨熏养的典型的杭州人。在他那些诗意的作品中,青苔铺石,雨滴,涟漪起。凝固的瞬间,风轻云淡,很容易就将你带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子湖畔。
但仅有诗情画意和闲情逸致又绝非沈烈毅,作为雕塑艺术家的沈烈毅,将自然和日常融入关于雕塑的“材料、空间、观念”中,个人经验在这里被不着痕迹地转化为历久弥新。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沈烈毅2017作品展”开幕现场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沈烈毅2017作品展”开幕现场
艺术家 沈烈毅
艺术家 沈烈毅
作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历年跨年展的延续,“沈烈毅2017作品展” 于平安夜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4展厅开幕,艺术家沈烈毅2015年——2017年期间创作的18件/组雕塑、装置,观念、影像作品。而在爵士乐与大片青苔营造的“中式情调”的混搭中,我和浩浩荡荡百十位前来参加开幕的人一起,再识沈烈毅。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沈烈毅2017作品展” 展览现场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沈烈毅2017作品展” 展览现场
“雨”系列作品
“雨”系列作品
“雨”系列作品
“雨”系列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初识沈烈毅,是知道他是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的老师,是见到他那最著名的“雨”系列雕塑作品。在粗粝又沉重的黑色花岗岩上,他将表面打磨平滑如一池静水,三五涟漪恰到好处,无论置身何处,都能立马将你拉回江南园林中池塘,巨大的黑色轮廓犹如隐藏着的深不见底的过往将你的思绪向深处拉扯,一片树叶抑或一滴水珠掉落,泛起的涟漪打破下沉的思绪,成为当下的入口,而不可见的周遭,几尾红鲤或许正顺着水波的动静赶来。就在这安静又简单的激励的对比下,动和静、可见和不可见,全部蕴含其中。而在南艺的展厅里,沈烈毅的朋友“植觉先生”潘锐用30平方的苔藓为“雨”系列作品造境,更容易让你身临江南之境。
《囿-7》3500×1200×1600cm植物、混凝土  2017
《囿-7》3500×1200×1600cm植物、混凝土  2017
《囿-7》(局部)
《囿-7》(局部)
对颇具江南之韵的日常之境在雕塑中的运用,在沈烈毅2017年最新的创作“囿”系列中同样有之,只是不同于“雨”系列中以“静”的状态更多的传达的是一种韵味。在“囿”系列,极具工业气息的水泥,和自然之物“松”,两者以互相介入、又或者互相破坏以及互相博弈的状态被艺术家并置,从而非常形象的表达了艺术家寓于作品的观念。正如其名称“囿”在机构上的呈现,水泥以框架的形式将一颗常见于盆景中的松树框住,就如同人类不断向自然索取,最终却被自己的欲望束缚。而回到个人,“囿”又回应着作为杭州人的沈烈毅从小对于来自父亲一直把玩的盆景的认知,到底是成就了植物,还是以一种“畸形”的审美压抑了自然。
《天空》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2016
《天空》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2016
《天空》(局部)
《天空》(局部)
《天空》(局部)
《天空》(局部)
《天空》(局部)
《天空》(局部)
再识沈烈毅,更多的还是来自于他创作于2016年的“天空之空”系列。“天安门”、“国会大厦”、“自由女神像”、“巴西基督像”等元素似乎要将作品观念引向宏大的具有某种政治意味的叙事,但艺术家非常巧妙的又将方向引向他处,在“天空之空”的作品中,并没有突出可能被误读的“政治”元素,而是让其以不存在的“虚”的形式出现在各式各样的“天空”背景中,从而将观念指向了构成“天空”的日常,这里的“天空”包罗万象的日常,有广告海报、乡下的蒲扇、展览门票、书籍、毛巾、拖鞋、废旧的纸箱、甚至一排厕纸上。而在虚与实、大于小的强烈对比之间,正如沈烈毅说,“政治就如同我们的生活一样,它们为我们所创造,也同为我们所服务,也同为我们所消耗和消费。”也更多的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小我自身,小我不正是构成世界的最复杂,最自认的元素。而在“天空”系列和“雨”等自然系列的共同讲述中,艺术家也将我们引向对自然的敬畏。
《天空》(局部)
《天空》(局部)
《天空》(局部)​
《天空》(局部)​
《天空》(局部)​
《天空》(局部)​
《天空》展览现场​
《天空》展览现场​
《天空》(局部)​
《天空》(局部)​
《天空》
《天空》
在本次展览中,还展出了沈烈毅的《铁壳船》、《墙》、《跷跷板》等系列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持续至2018年1月18日。
《铁壳船》
《铁壳船》
《铁壳船》(局部)
《铁壳船》(局部)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