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德国交易所奖展候选名出炉

编译:王丹艺 2015年4月21日 资讯展览
一如既往,今年的德国交易所奖展既回顾过去,也展望未来。一楼包含Zanele Muholi和Nikolai Bakharev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用黑白照呈现了所谓的传统肖像。另一层展示了Viviane Sassen和Mikhael Subotzky以及Patrick Waterhouse的作品,虽然没有共同之处但是他们都渴望消除媒介之间的界限。
《Ponte City》© Mikhael Subotzky 2004 - 2015é
《Ponte City》© Mikhael Subotzky 2004 - 2015é
© Mikhael Subotzky 2004 - 2015
© Mikhael Subotzky 2004 - 2015
在两层之间移动就像是从一个世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如果纯粹从艺术抱负上谈,Subotzky与他的合作伙伴Patrick Waterhouse有可能轻而易举地得奖。他们多媒体项目《Ponte City》是围绕约翰尼斯堡最高的住宅摩天大楼的内外创作的。最初,在种族隔离期间为富有的白人建造的梦想居住地Ponte后来仅有几个人生活。在整修失败之后它现在是本地人和来自非洲各地移民的居所。Subotzky和Waterhouse在2007年开始他们的项目。虽然摩天大楼正在整修,但是他们依旧逐层拍摄并持续了6年。54层建筑中的每个门窗都被拍摄,随后被展示在高挑的,回应实体建筑造型的有机玻璃塔上。通过照片、建筑规划、其他档案文献与历史资料,作品创造了一种文化、建筑与建筑居民的社会肖像。另外,十七本包含了短文和个人故事的小册子完善了这个地标性建筑的视觉和空间叙事。
《 Rebus》 (2014)  Viviane Sassen. Photograph: courtesy of the artist
《 Rebus》 (2014)  Viviane Sassen. Photograph: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另一个房间,Viviane Sassen用一堵有着录像作品展示的墙壁对空间进行对角线划分。通过两个浮动的手臂和他们对应的影子,录像用手势语言描绘了玛利亚•巴纳斯(Maria Barnas)的诗歌。Sassen既是一个影子诗人,也是一个集合了鲜活色彩和形式主义的诗人。Sassen的系列《Umbra》源自她对马列维奇《Black Square》绘画的启发,并且像她所有的作品一样,受她在肯尼亚的童年影响。在Sassen的摄影中阳光往往耀眼得使影子越发漆黑。人和物或悄悄地出现,或作为背景,与极端不同的事物并置。伴随其中的,是时常如人造雕刻一样奇怪的几何形。
《Relationship》 (1995)  Nikolai Bakharev Photograph: © MAMM, Moscow
《Relationship》 (1995)  Nikolai Bakharev Photograph: © MAMM, Moscow
在楼下,作品转变为黑白。Nikolai Bakharev一系列作品呈现了一群悠闲的俄罗斯人。这样的形式,无疑是里面最为低调的。这些系列是24岁的 Bakharev在1970年开始拍摄的。为把悠闲的状态表现的淋淋尽致,艺术家拒绝社会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Bakharev小心经营对象的动作,将他们固定在可传达出幸福或放松的姿势中。对于场景,他的作品大多是在既具有公开性又带有私密性的海滩中拍摄。位于其中的人物脱下了身上的衣服与压抑的情感。Bakharev的《关系》系列,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他们中的所有人——相爱的夫妻、拥抱在一起的小孩、环绕彼此的家人——正表演出一种和谐的感觉,它既是真实的也是鲜明的。
《Faces and Phases 》(2013)  Zanele Muholi Photograph: courtesy of Stevenson, Cape Town and Johannesburg
《Faces and Phases 》(2013)  Zanele Muholi Photograph: courtesy of Stevenson, Cape Town and Johannesburg
在Bakharev旁边,Zanele Muholi大尺寸的黑白肖像看起来非常的刻板且正式。它们没有框子,并按照网格的形式紧紧排列。Muholi是一个带着照相机的激进分子,既是增加妇女权利论坛的创办成员,也是为支持同性恋者建立的Inkanyiso的创办成员。她拍摄了南非LGBTI社区人民的肖像。其中涌出来的力量源自他们背后的故事。那些故事讲述了苦难、挣扎,以及不可思议的勇气。创作于2006年至2014年,她的《Face and Phases》系列融合了肖像和第一人称视角的证言,许多作品让人回想起对象遭受的歧视程度。一件录像作品中,艺术家让采访的女性为她们自己说话,并且随着故事的展开,相对简单的肖像不禁呈现出更深层次的力量。

展览将持续至6月7日。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