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承受安全感的愉悦,我决定深入到充满焦虑的“地洞”与“桃花源”

作者:舒元 2020年12月24日 资讯展览

2020年12月19日,“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在北京OCAT开幕,这是“2019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优胜方案的展览呈现。策展人陈淑瑜发挥她的建筑背景至最大化,在展厅中呈现迂回盘旋的空间,构建身处大空间中的小建筑群。

无法承受安全感的愉悦,我决定深入到充满焦虑的“地洞”与“桃花源”
无法承受安全感的愉悦,我决定深入到充满焦虑的“地洞”与“桃花源”
无法承受安全感的愉悦,我决定深入到充满焦虑的“地洞”与“桃花源”
“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开幕式现场
“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开幕式现场

策展人针对OCAT研究中心特定的场址,在与艺术家共同交织的研究线索之中,以焦虑作为从现实通往理想之境的入口,为每件艺术作品所探讨的空间概念建立特定的位置、关系与情境。在不以时间为轴线的维度里呈现空间与身体相互建构的历史与现实。陈淑瑜沿着她在空间理论、设计批判以及在物质文化领域的思考,以展览的形式向公众所做的一次关于“策展空间性”的探索实践,她将展览空间布置的富有呼吸感,身在其中会察觉到作品与空间的都具有的感官性和人性。

无法承受安全感的愉悦,我决定深入到充满焦虑的“地洞”与“桃花源”
无法承受安全感的愉悦,我决定深入到充满焦虑的“地洞”与“桃花源”
无法承受安全感的愉悦,我决定深入到充满焦虑的“地洞”与“桃花源”
“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开幕式现场
“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开幕式现场

陈淑瑜说“展览是关于艺术作品看不见的本质,是我们用艺术作品可见的实体部分去建构展览的空间,去容纳那些“不可见”的部分。对我来说,这是展览的意义,也是展览的开始。”

展览从人类无法逃脱规避的焦虑感受作为切入口,她首先想到了卡夫卡的小说《地洞》,地洞中主人公无休止地工作,不断开拓、加固着地洞都是源自内心的焦虑,它既是地洞的主人又被地洞奴役,徒劳地追求安全感,这是属于现代的走不出去的地洞,就像柏拉图的古代地洞一样。中国的《桃花源》则是没有地点的地点、一幅染着光晕的异托邦。但焦虑同样存在,渔人无法带领现实世界的囚徒走进入,也只能在我们意识洞穴的墙壁上绘制另一个幻影、另一种述说,留待后世的回响。展览就是在这样魔幻与现实的空间中制造展览的关系和逻辑。

无法承受安全感的愉悦,我决定深入到充满焦虑的“地洞”与“桃花源”
无法承受安全感的愉悦,我决定深入到充满焦虑的“地洞”与“桃花源”
“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 现场表演
“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 现场表演

“地洞”是这个展览的起点,但“桃花源”却显然不是这个展览的终点。地洞到桃花源只是一条想象中路径,却不是一条唯一的路径。展览邀请观众进入其中,寻求自己的路径和穿行往复的乐趣。观者在在镜子、迷宫、折屏、阳台,这些既是空间物件又是空间概念的内部与外部、此处与彼处、正面与背面,展开多重的对话。也在图像与词语的空隙之间、记忆与遗忘的交界之处,追问空间与身体相互建构的历史与现实,在空间与档案之间摸索、感知和行动。

无法承受安全感的愉悦,我决定深入到充满焦虑的“地洞”与“桃花源”
“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 展览现场
“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 展览现场

进入主展厅,一座幽深的立体迷宫与歪倒在角落的雕塑构成一幅展览的地洞。迷宫地作品来自艺术家安德思·耶丁的驻地项目。2016年,瑞典艺术家安德思·耶丁在北京激发研究所驻留期间,在老城的一个胡同口发现一位宠物商店的店主,名叫崇力,他把自己过去三十年里在各种公共场合的合影,与他的国画作品、植物和宠物一同放置在沿街的篱笆内外,日晒雨淋,逐渐褪色。 他以“阳台”和“暗室”作为空间概念,来探讨存在于私人与公共空间边界上的个体生命、艺术家与其作品之间的界限,以及身体、空间与权力之间相互建构、颠覆的关系。“阳台”其他艺术作品所探讨的空间概念有着多重对话关系。 被刻意构建了一个“迷宫”装置作为特定的情境,在容纳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把艺术家在艺术史和当代艺术之间建立起来的多重对话关系转化成为空间感受。 

无法承受安全感的愉悦,我决定深入到充满焦虑的“地洞”与“桃花源”
无法承受安全感的愉悦,我决定深入到充满焦虑的“地洞”与“桃花源”
无法承受安全感的愉悦,我决定深入到充满焦虑的“地洞”与“桃花源”
安德思·耶丁 《阳台,暗室和汉诺威的豚鼠》 400x400cm 空间装置

装置概念:陈淑瑜​ 作品由安德思·耶丁、崇力提供 声音:安德思·耶丁,赛德 
 
安德思·耶丁 《阳台,暗室和汉诺威的豚鼠》 400x400cm 空间装置
装置概念:陈淑瑜​ 作品由安德思·耶丁、崇力提供 声音:安德思·耶丁,赛德 
 
站在迷宫的阳台上,我们看到了广场,这种巧思与仪式感也是策展人为观者定制。艺术家胡伟研究了家乡的广场以及发生在广场中的历史事件。广场在中国的语境中,富有强烈的政治性,一次次集会中交织着集体和个人的记忆。广场中原本高高矗立被人瞻仰的雕像被拆除,成为在历史的波折中成为被抹掉的记忆,艺术家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成灰色高密度泡沫的原始雕塑模型,散落在展厅的角落。观众在环绕着灰色“迷宫”漫步时,将与广场的影像、档案、以及有关广场的纪念物——那些瓦解中的记忆,邂逅。并借此从特殊的中国语境中跳脱出来,提出更有普遍含义的议题与现实隐喻。视频中频频出现的被审查抹掉的词语似乎也在呼应某些历史中真实但不得不被回避的现实。
无法承受安全感的愉悦,我决定深入到充满焦虑的“地洞”与“桃花源”
无法承受安全感的愉悦,我决定深入到充满焦虑的“地洞”与“桃花源”
胡伟《喷泉与雕像》高密度泡沫 2020
胡伟《喷泉与雕像》高密度泡沫 2020
无法承受安全感的愉悦,我决定深入到充满焦虑的“地洞”与“桃花源”
 胡伟《为公共 (邂逅),提案》单频录像 16分钟 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2019
 胡伟《为公共 (邂逅),提案》单频录像 16分钟 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2019

从地洞到桃花源,观者需要走下一段台阶,上一段视频所带来的沉重的历史包袱被墙面上蜿蜒的现代桃花源“渣”画所消解。本来是四个隔间的空间被策展人改造为迂回波折的墙面,打破惯常的陈列方式,呈现梁硕的装置绘画作品《景了个区》。梁硕近几年一直在各地的山水中游荡。“景区”是一个被某种行政管理划分出来的 自然区域,经过建设和命名,成为都市与山野的结合部,而作为概念的“景区”则表 达着今人对山水的态度与理解,纠结了古今、时空、意识形态、审美等一系列问题。 “移步换景”的长卷在楼 梯口已经初露端倪,观众需要在迂回中才能观看完整幅绘画作品。在这里,“空”与 “实”相互缠绕,绘画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被反转,这时的绘画不再是被观看的对象, 观众则成为“卧游”其间的“游客”。 《桃花源记》所描绘的那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乌托邦村落,那些已经转化为社会现实中的异托邦碎片在这里呈现。

“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 展览现场
“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 展览现场
无法承受安全感的愉悦,我决定深入到充满焦虑的“地洞”与“桃花源”
无法承受安全感的愉悦,我决定深入到充满焦虑的“地洞”与“桃花源”
梁硕《景了个区》画作,装置 2020

画作:《大绵山卷》 90x6000cm 亚麻布上丙烯 2019 完成部分3000cm 作品由艺术家及北京公社提供 
梁硕《景了个区》画作,装置 2020
画作:《大绵山卷》 90x6000cm 亚麻布上丙烯 2019 完成部分3000cm 作品由艺术家及北京公社提供 

《落日染红一切然后消失》是一件双屏影像,艺术家莉娜·塞兰德并置了用闪光灯拍摄的让-吕克·戈达尔的电影《中国姑娘》中的黑白的静帧画面与红色墙壁上摇曳着的、沉默的树影。画外音在一字一顿地用词语盘问着图像,而图像又在反抗着下一个图像。“看并不等于理解”......“我想成为瞎子”。在莉娜·塞兰德的作品里,图像、声音和文字被调度成一个相互诘问的整体,她用影像的武器来对抗其自身。 

莉娜·塞兰德 《落日染红一切,然后消失》影像作品与声音装置 影像作品I:9分钟,循环播放,色彩,有声 影像作品II:90分钟,循环播放,色彩,无声 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2008 
莉娜·塞兰德 《落日染红一切,然后消失》影像作品与声音装置 影像作品I:9分钟,循环播放,色彩,有声 影像作品II:90分钟,循环播放,色彩,无声 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2008 
无法承受安全感的愉悦,我决定深入到充满焦虑的“地洞”与“桃花源”
无法承受安全感的愉悦,我决定深入到充满焦虑的“地洞”与“桃花源”
莉娜·塞兰德 《转移的图解 I》《转移的图解 II》影像   与奥斯卡·曼格尼合作 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莉娜·塞兰德 《转移的图解 I》《转移的图解 II》影像   与奥斯卡·曼格尼合作 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梅·海瑟格的《我们将在盲点相遇》讲述了关于罗马新城地的菲律宾移民的故事。这座由墨索里尼亲自监督设计的,以法西斯美学构想出来的乌托邦城市,直至1960年才建成并被逐步被开发为罗马新的富人区。海瑟格的艺术研究项目聚焦了生活在这个纪念碑式的城市之中的菲律宾移民,他们不曾被我们听到的声音和故事。这部半虚构式的电影着重表现这些社群成员的闲暇时光,呈现了记忆的权力结构,探讨了移民的私人记忆、生命故事,在这座有着强大的历史记忆的城市之中,如何安放,如何得以保存的问题。
梅·海瑟格 《我们将在盲点相遇》2015
梅·海瑟格 《我们将在盲点相遇》2015
无法承受安全感的愉悦,我决定深入到充满焦虑的“地洞”与“桃花源”
无法承受安全感的愉悦,我决定深入到充满焦虑的“地洞”与“桃花源”

整个展览从身体化的密室到跨越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阳台,从被升起的演讲者到重叠着集体与个人记忆的广场,从被技术入侵的身体结构到以狂欢的方式颠覆权力位置的不洁之躯,从乌托邦之城EUR到隐身于地下的东亚移民,置身于“落日染红一切然后消失”的片刻之间,我们被艺术家带到图像空间的空白之处,来考察乌托邦和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如何摆脱安全感,这种无法承受的愉悦,我们又将去往何处?

展览将持续到2021年3月28日。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