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空间文献展 将目光投向1949-1966年间的艺术创作

作者:李天琪 2020年5月31日 资讯展览
5月28日,泰康空间2020年首展开幕——“自然观:十七年时期的艺术与水利工程”,展出了1949-1966年十七年间24位艺术家表现水利工程的艺术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

关于此次文献展的缘起,策展人、泰康空间文献与档案中心研究员许崇宝说:“十几年前当代艺术界有一股由刘小东等艺术家引起的‘三峡热’,但其实除了三峡之外,中国的水利工程一直是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只不过因为不受关注而一直鲜为人知。”这次文献展将目光投向历史,以‘自然观’为主题,以‘水利工程’为载体,追溯新中国文艺建制的关键时期——十七年时期的艺术创作。

展览分为五个单元:“造化为师”“移山造海”“新自然”“艺术家”和“工地社会”,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以集体主义为关键词,以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创作方法的十七年时期艺术风貌。

泰康空间文献展 将目光投向1949-1966年间的艺术创作
泰康空间文献展 将目光投向1949-1966年间的艺术创作
泰康空间文献展 将目光投向1949-1966年间的艺术创作
泰康空间展览现场
泰康空间展览现场

造化为师

从在纯粹的自然环境中创作到为改造自然的国家建设工程作画,展览的第一部分“造化为师”通过吴作人、徐悲鸿等艺术家的作品生动地揭示了这一转变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展现自然“新貌”,艺术家的创作对象发生了较大改变,描绘建设者、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的作品备受推崇,而单纯表现自然景观的作品则很少有机会在公共领域被发表和展览;在调性上也有从抒情雅致到雄浑壮阔的转变。

吴作人 《嘉陵江边》 布面油画 1939 ©泰康收藏 TAIKANG COLLECTION
吴作人 《嘉陵江边》 布面油画 1939 ©泰康收藏 TAIKANG COLLECTION
吴作人 《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 布面油画 1955-1956 中国美术馆藏
吴作人 《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 布面油画 1955-1956 中国美术馆藏

移山造海

从师法自然到向自然开战,“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的革命豪情成了艺术创作和工程建设的共同底色。艺术作品中对劳动热情、劳动场景、集体协作和力量的描绘,展现出了新时代劳动者的主体性。

魏德中 《凌空除险》 摄影 1960年代
魏德中 《凌空除险》 摄影 1960年代
陈勃 《雨越大,干劲越足》 摄影 1958
陈勃 《雨越大,干劲越足》 摄影 1958
张印泉 《严寒中的青年突击队》 摄影 1958
张印泉 《严寒中的青年突击队》 摄影 1958

新自然

自然被进行了一系列改造之后,艺术家在积累了大量新的视觉经验的同时,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传统水墨。例如在传统油画中由于技法限制而很难展现的夜景,在十七年时期大量涌现。

李斛 《十三陵水库工地夜景》 纸本水墨 1958
李斛 《十三陵水库工地夜景》 纸本水墨 1958

 

艺术家

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也必然是打捞历史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斛、吴作人、叶浅予、古元、董希文等如雷贯耳的名字虽然隐身于作品背后,但他们的肖像、日记、劳动感想等资料则又一次将观众拉回到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

杨子颐 《画家们在创作》 1958
杨子颐 《画家们在创作》 1958
古元在创作木刻《拉网》 1957
古元在创作木刻《拉网》 1957
董希文在西藏和藏民在一起 1961
董希文在西藏和藏民在一起 1961

 

工地社会

水利工地作为一个临时性的社会生态缩影,涉及政治动员、科研技术、工程亮点、衣食住行、文化娱乐、表展典礼等丰富内容,工地作为一个小社会,成为文艺创作和新闻摄影的焦点内容。

萧淑芳 《佛子岭水坝工地上的儿童》 纸本彩墨 1954
萧淑芳 《佛子岭水坝工地上的儿童》 纸本彩墨 1954
周令钊 《建设十三陵水库-1》 纸本彩墨 1958
周令钊 《建设十三陵水库-1》 纸本彩墨 1958

作为泰康中心原创的首个文献展,该展览为泰康文献与档案中研究成果的一次展现。文献与档案中心成立至今已有5年,基于该部门的研究积累,泰康空间计划于2020年推出三个文献展,以探索中国现当代美术研究语境下的另一种讲述方式。

展览持续至2020年6月28日。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