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大师进京 马库斯·吕佩尔茨在时代美术馆谈绘画之真
展览现场
继大卫•霍克尼之后,又一位大师来京。“西方绘画的回归:吕佩尔茨——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展”,于4月25日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开幕,呈现了吕佩尔茨近十年创作的81件作品(56件架上绘画、25件雕塑)。生于1941年,马库斯•吕佩尔茨曾任德国杜塞尔多夫学院院长长达二十余年,他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艺术创作,并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与基弗、伊门多夫、巴塞利兹、彭克等人共同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最重要的艺术家闻名于世,亦被誉为德国国宝级艺术家。
《仿戈雅——脚下的 绿色》、《仿戈雅——灰色的长裙》、《仿戈雅——红色与绿色之间》
乍眼一看,被冠以“德国新表现主义”头衔,吕佩尔茨的作品不禁让习惯于当下艺术媒介多元化的观众感到略微“陈旧”。比起一味地利用新媒体固有的特质来刺激观众的创作,吕佩尔茨表示,只有纯粹专注于艺术本身的绘画才可与公众产生交流。对他而言,那些仅通过外表愉悦大众的艺术,令人开怀大笑的作品,扭曲了对绘画的观看。“绘画的观看者看到什么完全取决于他自身。然而这种可独立观看的自由意识,被新媒体干扰了。我不是在批评,这是我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感觉。现在整个世界是现代媒体所主导的,破坏了诗歌、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百分之九十的恋爱终结都是通过手机来完成的。”在吕佩尔茨看来,这类导致文化枯竭、濒临死亡的东西,可被绘画的媒体所阻止。
《仿马雷斯—— 玩颜色的女人》、《仿马雷斯——灰色的纱巾》
吕佩尔茨的绘画不带有任何鲜明的政治的色彩,他关心的,是如何对自身的绘画有所回应,而非时代的潮流趋势。把自己称为波西米亚式的艺术家,“艺术是手艺活,一种技术。虽然过去曾服务于宗教,但是自上个世纪中,艺术因其它媒体的出现而从中解放。艺术变得自由。然而我惊讶于,艺术是如此的自由以至于它不知如何开始。艺术深受其苦,是在于肆无忌惮。所以艺术家不去考虑艺术本身的意图,而是让政治等社会诉求介入其中。” 他并不反对艺术家去表达社会诉求,但反对以此博得观众的赏识、赢得市场的需求等。
展览现场
《阿尔迪亚》系列
《阿尔迪亚—— 冷光》
进步的方式并非对他人的挑战,吕佩尔茨常通过不同表现方式的挑战自我,向前推进。对于一种定式的表达,他认为这会束缚、桎梏艺术。“我每一个新的开始都是带着疑问的,其中并没有对未来有所预知。我捍卫作品当中的个体性。虽然没有任何标示性的东西,但画面都可有所主导。这不可一目了然,而是需要了解艺术家,了解其中的特殊性。这如同线索,从头贯穿至此。”
展览将持续至5月24日。随后它将于6月13日至8月3日在广州红专厂当代艺术馆展出。
《舞蹈Ⅰ》
雕塑作品
《尤利西斯》系列
《泰尔托的桌子》
《黑夜的声音》系列
《黑夜(黄色的头)》、《黑夜(狂欢节)》
艺术家马库斯· 吕佩尔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