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臾之间 重视希帕画廊里五位艺术家的消解叙事
3月24日,希帕画廊带来 沈凌昊、刘博大、朱晨、付帅、左月五位艺术家的作品群展“须臾之间”,从各自创作角度出发,五位艺术家借助情怀、历史、态度、强大、微弱、微小、感性等词汇呈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作为艺术家自身创作的素材,五位艺术家或借助影像,或借助绘画,提供了一种消解叙事式的表述。
希帕画廊开幕群展“须臾之间”
现场观众观看作品
在沈凌昊的《剩余物》系列作品中,抽象性的图像源于艺术家在扫描过去拍摄作品底片时所发现的一些冲印失误及无法归类的图像,这些图像因为无法明辨而成为艺术家无法追溯的记忆,但却真实存在于创作过程中而被留存,沈凌昊将其定义为时间的“剩余物”。与此同时,沈凌昊亦在《心中的景致-历史的剧场》中呈现了拍摄于2010年和2011年的江南造船厂和蒋经国旧居的建筑内景,黑匣加幕布遮挡的表现形式让观者以封闭私密的观看方式体悟那些被遗忘的时光,并再次位置祭奠和缅怀。
沈凌昊 《剩余物--图像04》艺术微喷 28x38cm,10ed 2013
沈凌昊 《心中的景致-历史的剧场》混合媒介装置 60x77×40cm,6ed 2015
别样的观看方式
同样以影像方式呈现作品的刘博大则以消解叙事的方式叙述其作品之间的关系及意义,“当你将它作为叙述的文体进行分析时,不同的矛盾便组合在了一起,目的不是为了展示事实,恰恰相反是为了隐蔽事实,通过邀请观者参加一个视觉游戏,或是生活经历、或是想象思考等,以达到抹除关系的目的”。当作品中展现出格格不入的形象交织时,刘博大则在影像作品中融入了他所谓的“至清无鱼和一种不挑食的波普态度”,刘博大介绍道:“故宫已然可称为当代的网红景观,霓虹灯组成的牌楼的则是艺术形式的外化表现,在都市生产的概念下,任何东西都可以是一种产品,甚至是故宫,它也是一种大家都在消费的旅游产品”。人和城市空间中的各种利害因素无法回避,刘博大通过创作对氛围、秩序加以了喻说和想象。
刘博大 《寻找虹霓》155×115cm,6ed 收藏级硫化钡相纸裱铝单板 2016
刘博大 《虹霓》105×70cm,6ed 收藏级硫化钡相纸裱铝单板 2016
艺术家刘博大现场阐释作品《彼岸》这套作品源于几年前他在手机里修改过往的旅行照片
刘博大 “一切都好”系列 78×52cm×4 数码微喷 2016
朱晨致力于探讨物象与法相世界的关系,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无处不体现着存在之遮蔽以及困扰式的贬格。在他看来,现在人离自然很远,非常净,非常完美,如同包裹在一层薄薄的透明膜中,朱晨由此进一步提出思考:如果隔着膜的所见是真实,那么膜后面的世界又是什么?
朱晨 “隐秩序” 系列 布面油画 100x100cm 2016
付帅则在绘画作品中创造了一套神秘而精致的制作流程,用颜料和墨汁分期在纸上涂抹以模仿工业金属的效果,强烈的立体感让作品产生矛盾的视错觉,“作品的看似是折叠或弯曲,实际是平面的呈现,而其中的真实投影和真实铁部件,让作品在真真假假中发生关系”,想象和逻辑在付帅的作品中不再真实,但却依然保留着物质和记忆相连接的片段。而对于作品中呈现时间感的锈迹,付帅表示,肌理感能够更加增强视觉矛盾的真实性,相较于用颜色鲜艳的平面,时间痕迹更能体现物的质感。
艺术家付帅现场导览作品
付帅作品 平面的立体呈现
付帅《错位-开关》 50×40cm×2 布面综合材料 2015
不同于付帅的视觉“欺骗”,左月从对世界的真实丰富理解到克制升华的内心流溢,从对绘画和自身存在的探索到对时空的思辨,她更多的步入了形而上的考虑之中——对时空的排演、对历史的编辑、对秩序的练习、对审美的思辨以及对仪式和力量的效仿与反抗……将日常所见转化为逻辑的表达,将平淡的表达则转化为感性的述说。
左月 《水的果实》 39x39cm 纸上纤维勾线笔 2016
在这一群展中,看似个性不一的自我逻辑,却一致呈现着艺术家共同由个体经验生发态度、从宏观微观叙事中提取材料的艺术理念,无数个来源于自身的创作素材,在这里得以被我们重新审视。
希帕画廊(CIPA GALLERY)于2014年正式入驻中国北京草场地艺术区红一号院,由华人第一摄影收藏家靳宏伟先生所创办。李琳作为cipa画廊的负责人表示“以前给大家的印象只关注摄影及影像,今年是画廊的第四年,我们将以一个个全新的面貌展现,我们致力于以多元化当代艺术为主的艺术交流与国际推广,并积极发掘、扶持和推动有创造力的影像当代艺术家。构建了一个与世界摄影艺术交流的国际平台。”
据悉,此展览将展至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