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框框”中的80后毕业生
以绘画能力为标准对九大美院的应届毕业展作品进行“海选”,脱颖而出的65件油画却不约而同地多在画框上做文章。何香凝美术馆第八届全国美院油画毕业生优秀作品展的主题“条条框框”在说明参展作品这一共性的同时,也寓指这些在美院条框中成长起来的80后一代。
9月10日,已经举办了八年的何香凝美术馆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再度开幕,从今年九大美院的本硕毕业油画作品中精选出种子选手。鲍栋操刀的本次展览不失水准,好看又有深度。主题“条条框框”概括出了众作品的整体特色,参展的20位毕业生作品多在画框上玩花样,视觉效果颇佳。然而,这样的呈现结果并非策展人有意为之,而是从绘画能力角度选出的作品恰巧具有的共性。
画框,这一传统中起烘托作用的配角,成了80后艺术家们的绘画语言。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80后艺术家同在条框中成长起来的现状,学院教育模式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创造力。而本就相似的成长环境与标准化的考前班经历,使这一代艺术家寻找自身绘画语言的道路更为艰难。
随之而来的便是生存困境。此次参展艺术家之一,广州美院毕业生阮慧琳的境况或许可以代表大多数毕业生的现状:为朋友看画廊来生活,借着画廊的二楼空间勉强坚持画画。
然而正如鲍栋所说,学院教育固然有其消极面,但积极意义亦不可否定。就像脚手架,条条框框式的教学搭建起的是较为扎实的绘画基本功,艺考模式也给从艺少年们一个相对公平的竞技场。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参展艺术家的作品皆以组画和系列画形式出现。鲍栋解释道:学生们进行这样的创作,一方面因为易形成不错的展示效果,另一方面也使得个人风格有了雏形。如此,这一展览也反映出了当代艺术市场模式对学院教育的反作用力:它使得学生在创作之初已考虑展示效果,力求“第一眼惊艳”。
画框,这一传统中起烘托作用的配角,成了80后艺术家们的绘画语言。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80后艺术家同在条框中成长起来的现状,学院教育模式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创造力。而本就相似的成长环境与标准化的考前班经历,使这一代艺术家寻找自身绘画语言的道路更为艰难。
随之而来的便是生存困境。此次参展艺术家之一,广州美院毕业生阮慧琳的境况或许可以代表大多数毕业生的现状:为朋友看画廊来生活,借着画廊的二楼空间勉强坚持画画。
然而正如鲍栋所说,学院教育固然有其消极面,但积极意义亦不可否定。就像脚手架,条条框框式的教学搭建起的是较为扎实的绘画基本功,艺考模式也给从艺少年们一个相对公平的竞技场。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参展艺术家的作品皆以组画和系列画形式出现。鲍栋解释道:学生们进行这样的创作,一方面因为易形成不错的展示效果,另一方面也使得个人风格有了雏形。如此,这一展览也反映出了当代艺术市场模式对学院教育的反作用力:它使得学生在创作之初已考虑展示效果,力求“第一眼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