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蚕”之名,梁绍基的生命哲学
之前在香格纳·北京十年回顾展上见到过梁绍基的作品,顿时被他蚕丝作品的轻薄纯白所打动。听其他媒体同仁“八卦”梁绍基一直隐居在天台山,一直养蚕并且以此为材料进行创作,不仅是个艺术家,说他是生物学家也不为过,因为他对蚕实在是太了解了。因为了解,所以热爱,所以可以熟知蚕的习性,将其生命哲学融入在作品中。
梁绍基个展现场
梁绍基个展现场
此次在木木美术馆的个展是梁绍基时隔近十年后再次在北京举办的大型个展,展出作品涉及雕塑、装置、录像和摄影等不同媒介,其中六件为全新力作。以蚕的生命历程为“材料”,是梁绍基最广为人知的创作方式;以强调与自然的互动为特征,他的艺术与生物科学等领域发生着关联。在30余年的艺术实践中,形而上哲思与诗性冥想贯穿始终,梁绍基以蚕丝所具有的令人信服的象征意涵追问着生命的起始和终结,从微观世界中窥见宏观命题。
梁绍基个展现场
朋友说,要想深入了解梁绍基的作品,必须先做足功课。他建议我读一下“常青哲学”,这是众多哲学派别之首,或许可以理解梁绍基的生命哲学观念。梁绍基喜用寥寥数字来概括展览和作品的主旨,此次展览标题“恍”首先指向艺术家自蚕得到创作灵感的重要时刻。
梁绍基个展现场
一层展厅呈现了一系列以金字塔式棱锥体为基本形态的新作。作为梁绍基迄今为止体量最大的创作,大型装置《天庭》(2013-2018)以多件蚕丝缠裹铁刺而砌成的丝锥和其所营造的深邃莫测的光影氛围将美术馆主展厅塑造成了一处具有震撼力的“神殿”。
梁绍基 《天庭》2013-2018蚕丝,蚕茧,耐力板,铁刺,木材,灯
在《时间与永恒No. 2 对话》(2009-2012)黑白摄影作品中,他将丝锥与天坛、故宫、圣家族大教堂及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等标志性建筑并置,展现了艺术家对蕴含在建筑空间中的历史与人文性的思索与诗意想象。
梁绍基对寓意丰富的棱锥形的兴趣也延续至装置作品《荧光》(2017-2018)中,作为艺术家与科学家合作的最新成果,这件作品利用转基因技术为蚕茧赋予了荧荧闪光。
梁绍基 《荧光》2017-2018
二层展厅则凸显了蚕丝轻盈的气质,并强调了其在形而上层面潜在的隐喻所指。展厅空间围绕着中国山水画中的关键元素展开,并体现着其“一茧一宇宙”的观念。在这些作品所使用的石、木、铜、桑叶等丰富的材料间,梁绍基试图寻找自然与人工之间的平衡。
梁绍基个展现场
梁绍基 《残山水》2013蚕丝,蚕茧,蚕卵, 蚕, 蚕蛹,蚕蛾,蚕砂
在谈到铁丝与蚕茧构成的床时,梁绍基表示灵感来源于他一次睡眠经历:当时他在养蚕时劳累睡着了,醒来后脖子后面的蚕已经吐丝结了面积很小的茧,于是他想到了睡眠与床这一承载物。
梁绍基 《床/自然系列No.10》1993-1999烧焦铜丝,蚕丝,茧
蚕和人一样,蚕的生命与人的生命一样重要。梁绍基仿照新生婴儿的襁褓形式,用丝绸将蚕包裹起来,意为蚕宝宝。
梁绍基为媒体导览作品
梁绍基在此次个展中,将工作室状态复制到木木美术馆的空间内,台阶下是被烧成碳状的竹子,类似于祭坛一般,仪式感十足。梁绍基表示,古往今来的祭坛都是建筑在地面之上,而他为充满文人性的竹子所设的祭坛则在地平面之下。
梁绍基展览现场
梁绍基 《蚕潺潺》2011单频视频5分9秒
展览持续至2018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