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延存个展“化物”德山艺术空间开幕,由物而来的生命礼赞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
为了祝延存个展“化物”来到德山空间,一头撞上的是入口影壁上那一行醒目的泰戈尔诗句“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带着“60后”那代人特有的文艺气息;而在影壁的上下,是这个季节北京最美的金黄色银杏叶,环顾一圈展厅的作品,从画面中传达出的自然气息同落叶呼应,浓浓的秋意。
艺术家 祝延存
德山艺术空间 祝延存个展“化物”展览现场
德山空间 祝延存个展“化物”展览现场
11月12日,祝延存个展“化物”在德山空间开幕,展出了艺术家从2014年到最近的20余件作品,这也是艺术家2015年在新加坡举办个展“载物”之后又一次此类创作手法作品的完整呈现,而对材料属性更熟练的把控,让作品的呈现也更加成熟和完整。
《景迈山组画之一》 纸上自然物质 2014
1966年生的祝延存是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教授,在2008年开始尝试在二维绘画空间上做更多的突破,某次云南旅行中,感慨于云南茂盛的植被以及被植物的所散发的生命能量感动,而决定试着将植物带入自己的创作中,并从2013年开始不断实验用植物作为绘画媒材而创作。2015年的个展“载物”,是祝延存对植物媒材实验创作的第一次展览亮相。可以看到艺术家直接用树叶、树皮、草、花瓣作为颜料,以手代笔将其皴擦在画布上,并且将个别矿物颜料进行了研磨和添胶处理。用植物本身和自然植物在画面上还原了植物和自然之景。
《生如夏花组画之一》 布上自然物质 2015-2017
生如夏花组画系列
作品细节,可见苔藓在茶叶末上依然生长的鲜活
而这次在德山艺术空间展出的“化物”,从展览名称便可以看出,延续了艺术家从“载物”而来的对“物”在创作中的媒介属性。不同的是,在这次的展览中,出现在画面中的自然媒材也更加丰富,艺术家对媒材的使用更加醇熟,并且画面内容从具象到写实的无题想更为意向的风景转变。在巨大尺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滂沱的大山,可以看到满是星空的夜晚, 也可以看到风卷树冠的婆娑,又或者植物茂密的森林露出远空一角蓝黄相间的天空。而这些全都来自于艺术家画面中风景所在地的自然植物和土壤又或者茶业,艺术家将它们带回北京,除了直接将植物的颜色擦抹在画布上以外,也会将其进行发酵处理,又或者同古法染布一样加工着色于画布、纸本之上。
生如夏花组画系列
作品细节,渲染的叶子同真的树叶杂糅在作品中,成为自然与艺术家生命的呼应
除了对媒介的突破性实验的成功,将自然植物带入画面表现所生长环境的风景,无疑也是完成了一次“物”的转化,而在这种转化中,不但有时间的流动,随着时间而产生的物质属性的变化,更是艺术家生命观照的转化。艺术家将自身对地域风土、自然、历史的感受在材料的转化中表露无疑,而自然之物,从创作发生一直到展出中甚至是未来,都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又成为了艺术家用手工创作出的新的生命。人、自然、历史和时间,在作品中贯通,并将在时间中发生更多的新的变化。正如艺术家所说的那样:“生命本身是存在的,我只是转化了它们的属性,就像我们人类生老病死化成灰尘进入到泥土以至空气中,我只是希望用这种方式靠近本质上的东西。这种语言看起来更像是传统的绘画方式,不陌生。我用这种材料表达并没有强调材料本身,而在意的是:时间、生命的过程与我感知生命的状态相契合。我觉得语言本身并不重要,而是我个体探究存在意义生成的提问方式,能否准确而我不得而知……”
展览将持续到12月27日。
德山空间负责人考云岐、艺术家谭平和祝延存在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