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的地貌” 那些尘封在土地之后的停留

位于深圳华侨城OCAT创意园的深圳馆
3月20日,OCAT深圳馆大型群展“事件的地貌”正式开幕。A展厅所呈现的12位艺术家作品,分别有曹斐、秦思源、李景湖、林一林、刘窗、刘韡、汪建伟、徐渠、徐坦、张辽源、郑国谷、庄辉。作品的跨度从1994年至今,尝试勾勒“土地”概念隐藏的嬗变轨迹,聚焦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与土地相关的主题。据策展人刘秀仪介绍,该展览的想法最早来自于2012年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世界尽头:至1974年的大地艺术”。受此启发,在中国社会背景下发生剧烈转变的近20年间,艺术家与土地(即今天的生存环境)又产生了哪些交际?

策展人刘秀仪为现场的媒体及嘉宾导览

展览现场
西方“传统”大地艺术在土地上寻找抽象和地理上的“无处之处”,而“消失的地貌”中的参展作品关于土地使用、拥有、经营的权利以及这些权利的转让和限制则交织成一张早已超越“土地”本身之巨网。汪建伟在项目《 循环 : 播种与收割 》中通过制造农作物的增产循环,在中国半计划经济时代之后导演了一场由“无形之手”所操控的微缩循环。他相继创作于1996年及1999年的《生产》和《生活在别处》则延续了艺术家对劳动关系的讨论,通过记录生产场域的变更以及劳动人口流动问题构成贯穿社会、政治、生产的嫁接式研究。三件作品在观察土地、劳动力和农民阶层的共同命题上构成“接壤”关系。李景湖在新作《广场》中将在东莞镇中心广场上的大理石板按不同尺寸比例切割,并搭建为金字塔形的纪念碑结构,作为对广场这一建筑形态与权威标志的审视。郑国谷的持续性项目《帝国时代》则是基于同名实时游戏所展开的土地开发计划, 身体力行地呈现了“帝国”的可能性。虚拟世界的文明发展是剔除了土地物质、行政和人际性质的顺滑平面,现实土地上的各种营造则是建立新规则的场域。

李景湖 《广场》 300×300×200cm 装置 2015

庄辉 《庄辉个展》 31'05"/9'04" 喷绘、录像 2014

展览现场

刘韡 陈浩宇(秦思源)《谢土》 综合材料 2007、2016
2006年至2007年,张辽源与刘韡、秦思源( 化名“ 陈浩宇 ”)分别在杭州的交通枢纽《一平方米》和北京的798艺术区( 谢土 )开挖具有公共性质的土地。在作品实施的行政协商、冗杂事务之外,艺术家们通过对公共空间材料的挪用,将公共与私人空间的界线虚化:前者切割公共空间的实体——路面——使之变成艺术家作品概念的实证;后者在游人如鲫的艺术区将土地和宗教的符号铭刻在人们脚下的平面上。

张辽源 《一平方米》事件、行为、文件、影像(29‘) 2006

刘韡 陈浩宇(秦思源)《谢土》局部 综合材料 2007、2016

徐坦 《地和地盘》 录像、稻草人 2016
这些录像记录了徐坦在珠江边的广州沥滘原疍家人居住地所进行的有关土地和植物、种植的研究,并呈现了改革开放以后失去了土地使用权的疍家人所使用的一种独具创造同时又扭曲的种植方式。

庄辉 《东经109.88° 北纬31.09°》黑白数码打印图纸、纸、录像 1995-2008
1995年4月,庄辉在刚刚开始修筑三峡大坝的长江沿岸选择了三处地点开挖并拍摄的多个深超150厘米的地洞。2007年4月,他邀请一位摄影师前往三处开挖点进行拍摄——这些深孔在大坝蓄水后已经被淹没在了百米水深之下。

徐渠 《逆水行舟》 标清录像、橡皮艇 14’58” 2011
2011年2月的某日,徐渠邀请一位好友共驾一只橡皮艇,顺着京郊某条常年散发难闻异味的河流,向市区方向一路划行,遇水则行舟、遇路则徒步,途径东风北桥、朝阳公园、亮马桥、燕莎、东直门、雍和宫、积水潭、西海、后海、前海等地,辗转5个多小时后最终在靠近中海时被拦下。
在今天土地与资本如胶似漆地粘附在我们的消费行为上时,昔日“大地”的距离感正在慢慢消失。在这个距离大地艺术的诞生已非常遥远的后宣言时代里,通过土地这个人人共享的物理平面,尝试释放更多未知的土地属性。人们试图找寻“立足之地”,在改变地表的同时,与土地的属性纠缠,捆扎着彼此载浮载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