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艺汪莺莺首个个展成功登陆空间站
艺术家汪莺莺
人物,一直是绘画长于乐道的题材。中国古代绘画中对人物画的理解也颇为实际,讨论了许多关于“画孰难孰易”的话题,曰:鬼魅最易。夫犬马最难。原因在于犬马人所知也,日暮罄于前,不可类之;东晋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有言: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无形中,确实给了世人很多警示,某种程度上,人物肖像绘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质。当下,这种观点依旧流行,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上有了不同。南京艺术学院的青年教师汪莺莺,其首个个展选择北上,在北京798空间站展出,实有不畏虎山难的精神。
观众在《肖像》系列作品前驻足欣赏
汪莺莺的早期油画肖像,集中于身边的朋友们或者学生,描绘他们的不同姿势、服饰;以全身等大为主,用色大胆,不为形式所困,能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让人印象深刻。这次共展出她最新的41件作品,尺幅均不大,小至家庭相框,大也不过真人尺寸。不同的是,这次汪莺莺放弃了单纯人物的描绘,而是主要集中于他们的局部,准确地说是他们的面部或背部,成为一种特写,以全然裸露的视觉形式直面观者,甚至能够洞察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人物对象也从身边转向了域外,有哲学家萨特,法国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奥斯卡影帝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德国表现主义代表画家安塞姆•基弗,美国音乐家、作曲家科特•柯本,著名国际电影导演希区•柯克等等世界名人。
背不是面,而是一种角度,背与《背》的偶遇,多了几分现实的演绎情节
汪莺莺的绘画并没有显现出多少令人惊奇的技法和风格,但对于人物内心、性格特征的把握上,尤为深刻独到。虽然说,身边的朋友、学生等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但相比于闻名世界的那些人,前者自会黯然失色,至少说,他们的特征并不是为众人熟知;而萨特敏锐的思维可以在其双目中得以暴露,希区•柯克的回眸,仿佛对身后的一切说不;即便无言,观者也满足他的这种无声的表达。虽然,我们对这些人的熟悉程度不过于我们对身边人的关注和理解,但此“熟悉”同域外的“陌生”又在性质上有几分相接,即我们所谓的熟悉和陌生具有一定的种族性、文化性的附属参照,这也是汪莺莺在本次展览中讨论的主题之一:陌生化。
肖像系列作品,人物形态各异,心理表现细致微妙
吻、拥抱等肢体语言是汪莺莺绘画的主题,在作品内部形成对话的可能
这可以从展览的题目略知一二。Songs From A Room,是莱昂纳德•科恩1969年德民谣唱片名,可译为来自一个房间的歌谣。“一个”所代表的不确定与歌曲的确定性构成了某种空间和时间上的对话,也就诞生了很多想象的空间。熟悉与陌生也正是在此种交织中扩大思考的领域,面对一幅幅肖像面孔,仿佛他们都在质疑我们:你认识我吗?即便日常交际中出现这种提问,也必定带有一定的拒绝和陌生化的投射,虽然他们没有开口言语,观者也做了同样的事情,看似达成了某种契合,但我们疑虑重重。在汪莺莺的另外一系列作品——《背》中,这种拒绝和陌生化直接被置换成了对立成分,我们被有意刁难了吗?还是对我们对考验?或是艺术家的“情绪化”转身?皆否。
人物轮廓的阴影处理,使人物形象与二维的画面拉开了距离,仿佛展厅的射灯照在现实中人的背部
汪莺莺的这种“转身”,既是处于在绘画的二维平面施展形象描绘的需要(不同于雕塑立体的呈现),也是她对人类自身认识局限的无奈和坦诚,即我们每个人对他们的认识(哪怕对自己的认识)永远是不完整的,局部的,甚至残缺的。因此正面肖像和背面“肖像”的同时出现,在这里的审美场域中同时生效,并互为弥补,同时构成了汪莺莺作品中的正反面的辩证主题。
展览场景
展览场景
《科特·柯本》 布面油画 50x50cm 2013
《达利》 布面油画 50x50cm 2013
《萨特》 布面油画 50x50cm 2014
《希区·柯克》 布面油画 50x50cm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