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开幕张木个展“转湖” 设想中的存在风景
张木个展“转湖”在北京798艺术区陌上画廊二层开幕
9月2号,艺术家张木个展“转湖”在北京798艺术区陌上画廊二层开幕,这是张木继去年参与陌上“临界之思”群展之后的首次独秀,展览仍由青年策展人王将策划,展出的近20幅作品较为完整的呈现出艺术家近两年的创作思考,现场广阔的空间辅以“不修边幅”的水泥风格,赋予展览别样的观看体验。
展出了近20幅作品
张木1982年生于绵阳,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2007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系。他近年来着重于对绘画的观念性讨论,重构语言化的图像,试图建立绘画结构的新的工作方法。此前展出的“山水”系列是介于传统山水与极具形式感的几何线条之间的表达,本次展览的四个系列“沚湖”、“雨”、“樵荫七子”、“湖边工作室”延续了其一贯具有形式感的表达方式,但在创作手法上更加多样,使整个画面有了更多新的可能。
《沚湖-阴》120×150cm 布面油画 2016
《沚湖-夕》120×150cm 布面油画 2016
《沚湖-晨》120×150cm 布面油画 2016
“沚湖”是张木虚构“地理概念”中的一个节点,此次展览中的所有作品都是围绕这一虚拟的地理节点展开,从“沚湖”到“雨”再到“湖边工作室”,最后到“樵荫七子”,每一个系列都在试图将这一虚拟的“地理概念”实质化,从视觉语言和精神感知,张木在自我精神世界中畅游的同时,也在力图将这一精神世界传递给观者。
《湖边工作室-背面-夏》 150×170cm 布面油画 2016
《湖边工作室-侧二-春》 150×170cm 布面油画 2017
《湖边工作室-正面-冬》 150×170cm 布面油画 2016
在张木的这批作品中,艺术语言的多样性是一大亮点。在艺术风格的置入和拼接中,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张木一直在尝试将这些多元的艺术风格并置到一起,最终构成了“櫵荫七子”的多风格语言融合。
艺术家张木在作品《樵荫七子》前
《悬崖瀑布》 90×120cm 布面油画 2016
在“櫵荫七子”中,张木将7种绘画语言分割,各自独立的绘画风格让画面呈现明确的区域性,每一块区域代表一种绘画风格:古典、印象派、塞尚、立体派、抽象、表现、波普。他们分别代表了西方绘画历史中对于对象的认知和对自我与对象的关系的态度,但在各自的体系中,这些艺术风格又都有着局对的统治地位,如同林立于西方艺术史体系中的高山。他们相互对立,又各自依附,从而构成了一条完整的艺术史的发展脉络,至少在形式上,这一脉络是清晰的。
《雨之三》 120×150cm 布面油画 2016
《雨之二》 120×150cm 布面油画 2016
《雨之五》 120×150cm 布面油画 2017
张木将这些对立又依存的风格样式借助各自的艺术语言一一呈现,用界限明确的块面使之共生于一张作品中,看似在讲述一段属于艺术风格史的演化流变,但实则却是在借助这样的方式明确自我的艺术态度:时代在变化,艺术表现的风格与样式也在随着时代而革新,每一个时代都有着各自的艺术特质,那么,关于当下,什么样的艺术风格才能被时代所镌刻并使之成为在未来能够进入历史的独有?或许带着这样的思考去看待张木的这批作品会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