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美术馆“具象·抽象”,余友涵绘画人生的重庆现场

龙美术馆重庆分馆余友涵个展“具象·抽象”展览开幕现场
2018年3月16日,余友涵个展“具象·抽象”在龙美术馆重庆馆分馆开幕。由余友涵儿子余宇策划的本次展览,用四个部分,呈现了艺术家余友涵从1970年代至今创作的100余件作品,其中包括30多件艺术家的手稿、摄影作品。

龙美术馆重庆分馆余友涵个展“具象·抽象”展览现场

《兵马俑在沂蒙山》 布面丙烯 269×206cm 2017年

《七仙女》200×265cm 布面丙烯 2017
在2016年,龙美术馆西岸馆曾举办“余友涵1973-1988作品展”,展出过余友涵创作于70-80年代的一批珍贵早期风景绘画。2017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PSA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系列:余友涵回顾展”上展出了余友涵从“圆”开始的多个系列的创作。同年在上海香格纳画廊的艺术家个展“具象·抽象”上展出了余友涵继2016年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回顾展之后的最新作品以及部分首次露面的早期作品。


《广汉大吉》140×210cm 布面丙烯 2017

《山景》70×230cm 布面丙烯 2017
而这一次在龙美术馆重庆分馆的个展,由艺术家儿子余宇策展的余友涵个展“具象·抽象”几乎囊括了过去两年,艺术家在上海三次个展中呈现的艺术家全部不同阶段的创作,从最初开始绘画创作对西方现代主义经典的模仿借鉴之下创作的人物、静物、风景,到从80年代艺术家开始的用抽象绘画以及波普艺术对时代和艺术本体的不同回应,再到余友涵最为人熟悉和最为成熟的一批抽象绘画,再到近期艺术家将自己多个时期的不同绘画主题融会贯通的创作作品。可谓是艺术家最全面的一次回顾展。

展览现场

摄影作品《鼓浪屿的孩子》

余友涵摄影作品《上海复兴路邻居》
展览从艺术家近期的绘画入手,几张巨大尺幅的抽象绘画和兵马俑想结合的画面,以及通过对孙女涂鸦的一个纸盒子的展开抽象发大,可以看到艺术家虽然已76岁,但依然在艺术创作上充满激情。而在最新的作品中,有几张对月球和星空的创作看似同余友涵过往作品的面貌有所不同,但如果你熟悉余友涵“圆”系列中艺术家对道家思想的融会,也就不难理解在近期的作品中,艺术家更多的将其引向深邃无穷的宇宙。

展览现场

余友涵1983年自画像手稿

《女孩像1975-5》40×35cm 纸本油彩 1973

《静物1979-17》 55×71cm 纸本油彩 1979
展览的第二部分展出了艺术家早期绘画的创作,其中包括艺术家早年创作的手稿,从其简洁的速写稿中,似乎也可以看到艺术家走向抽象的绘画根源。在艺术家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一张艺术家在1973年创作的女子肖像,画面上女子淡蓝色的脸直接承接自马蒂斯等西方绘画大师,而能在1973年这样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坚持这样的创作文革,也可见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理念的自我坚持。

《大连儿童园1982-24》60×70cm 纸本油彩 1982


《 黑色绘画》 布面丙烯 227×182cm 2000年

《轮回图》 布面丙烯 400×300cm 2017年

龙美术馆馆长王薇在现场亲自讲解

《最乐山房》 布面丙烯 200×218cm 1988年

《沂蒙山 05》布面丙烯 240×150cm 2002年
这个由艺术家儿子策展的展览,不仅回顾了余友涵到目前为止的创作生涯,也在细节处尽显温馨的情亲。在展览第三部分展出的早期抽象和波普系列作品中,有两件作品上有一些看似和作品并无关系的文字,来自于余友涵母亲之手。据余宇介绍,早年间,因为经济条件的有限,母亲的卧室被余友涵用来做画室,而余友涵的母亲会在儿子的作品上写上自己以及儿子的名字,这一在当时看来无奈的举动,在今天则成为亲情和创作的最好印证。

《逝者如斯》 布面丙烯 232×143cm 1998年

《自行车》 布面丙烯 114×114cm 1998年

展览现场 第四部分展出了艺术家最为人熟知的抽象部分
展览将持续至于6月19日。

《抽象 1986-5》 布面丙烯 160×130cm 1986年,是余友涵“圆”系列最早的作品

《抽象五联图》160×50cm×5 布面丙烯 2007

《抽象20070114》153×153cm 布面丙烯 2007

《抽象绘画20131231》245×207cm 布面丙烯 2013

《抽象1990-12》98×87cm 抽象丙烯 1990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