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Hyundai Blue Prize 中国青年策展人大奖落幕,魏颖、龙星如获奖

作者:刘霞 2018年11月7日 资讯事件
11月6日,经过一天紧张的演讲以及评审,由现代汽车举办的“第二届Hyundai Blue Prize 中国青年策展人大奖”于11月7日公布奖项名单。
“第二届Hyundai Blue Prize 中国青年策展人大奖”,获奖策展人与国际评委
“第二届Hyundai Blue Prize 中国青年策展人大奖”,获奖策展人与国际评委
本届“创意能量”(Creativity)和“创新未来”(Sustainability)两大项奖的获奖者分别是——魏颖女士(Hyundai Blue Prize 2018“创意能量”获奖者)和龙星如女士(Hyundai Blue Prize 2018“创新未来”获奖者)。两位获奖者将分别获得由现代汽车提供的60万元人民币展览经费,并将受邀走访国际一线艺术机构,在了解现代汽车国际艺术项目合作计划的同时,与当地知名机构策展人一起互动,交流策展经验和理念。
第二届Hyundai Blue Prize 中国青年策展人大奖落幕,魏颖、龙星如获奖
2017年,现代汽车始设立Hyundai Blue Prize,将现代汽车国际合作的艺术资源充分整合并应用其中,为中国青年策展人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展览平台,并支持中国策展新力量走向国际舞台。
Hyundai Blue Prize2018 入围策展人
Hyundai Blue Prize2018 入围策展人
第二届 Hyundai Blue Prize 在评委提名推荐参赛的基础上,还增设了公开招募渠道,鼓励更多热爱艺术策展的研究者、实践者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为了保证奖项的公平公正和专业严谨,Hyundai Blue Prize 2018 评委阵容强大,邀请了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界专业人士,联合组成“8+6”豪华评审团阵容。从2018年3月23日开始,Hyundai Blue Prize 2018 经历了公开招募、大赛初审、海选晋级、大赛复审、六强入围几个阶段,最终包括李贝壳、孙天艺、刘倩兮、姚梦溪、王慰慰、魏颖、龙星如在内的六名选手入围。
Hyundai Blue Prize2018 国际专家评委
Hyundai Blue Prize2018 国际专家评委
在“6强韩国交流访问”之后,参赛策展人进入今年全新启动的“导师指导”环节,入围选手通过抽签的形式,同国际评委组合,接受评委一对一的指导。此次的六位国际专家评审包括:《亚太艺术(Art Asia Pacific)》主编伍颖瑜(Elaine W. Ng)、奥地利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 Festival)总监马丁· 霍齐克(Martin Honzik)、特雷斯德费布雷罗国立大学电子艺术专业教授马里阿诺·萨顿(Mariano Sardón)、中央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独立策展人李振华、西安OCAT艺术中心馆长凯伦 · 史密斯(Karen Smith)。在互动过程中,评委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传授给选手,快速提升了选手在学术和策展实践方面的经验,而选手也用她们蓬勃的锐气和创意回馈给各自的评委导师,最终于11月6日,每位入围策展人展示了自己的成果。
Hyundai Blue Prize2018 初审评委
Hyundai Blue Prize2018 初审评委
决赛现场,六名入围选手直面大众和媒体现场演说策展方案,与此同时,18家来自艺术、大众生活、汽车、党政类的36名受邀媒体评委也在现场进行了提问、投票。
姚梦溪在“新关系”展览前的讨论
姚梦溪在“新关系”展览前的讨论
姚梦溪+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OCAT 西安馆馆长)
姚梦溪工作生活于上海,作为策展人、自由撰稿人,激烈空间联合创办人,她的近期工作是针对社会空间现状与历史语境结合,以此召集艺术家及各领域的文化学者共同梳理、推进区别于全球化,从属于自身的文化脉络。
“我想先把“未来演化”这个词语给拆开。“演化”于我而言是排演和操练,如同戏剧的后台,一次次的模拟和试错。但是,“未来”就很具有争议,在今天看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智能城市,个体受益的同时被一系列由资本主导的控制手段牵制。所以,未来除了探讨技术外,势必难以脱离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阶级等等问题的纠葛。“未来”是谁的?我也不能代替你,因此项目必定不会有一个宏大的“未来”。如果暂时不能达成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的状态能否通过个体的角度,或者小范围的实践,提供可能性?以此开始去设想“未来演化”,延伸到展览项目方案里,希望最终会呈现,我所期待的“未来”集群。”
刘倩兮(右一)在开放源系列工作坊讨论中
刘倩兮(右一)在开放源系列工作坊讨论中
刘倩兮+邱志杰(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家、策展人)
刘倩兮,是来自北京的策展人与写作者目前为泰康空间策展人,她曾供职于纽约ARTFORUM 杂志。她关注全球化语境中的图像生产、传播和跨文化阅读,以及后人类状况、媒介技术等相关话题。
“如今科技的发展,技术媒介的更新,让我们当谈到“未来”时,会很自然地陷入与科技、数据有关的硬核想象,但这是否只是未来的多种可能中的一种?当人工智能和赛博格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科幻概念的时候,当基础科学的发展不断扩展我们认知的边界时,我们并没有比以往时代的人类活得更加笃定或者更有安全感,很大程度上,我们今天的许多焦虑也正是来源于此,来源于理性主义给我们带来的已知边界之外的更广阔的未知和无解。
在这样的状态下,我觉得“未来演化”这个主题非常具有思辨意义,它的英文题目 Future Humanity,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将未来放回到人文主义的范畴去探讨的可能性。一直以来人类都从未停止过对于认知世界的自圆其说的努力,由神话、宗教、地方传说勾勒出各类具体的想象。我更相信未来是一个有关时间的相对概念,也是每一个时代的人文线索,我们在想象未来的同时也成为并践行了历史的未来。它在无数偶然和机遇中成为我们此刻无法修改的现实。在这种意识之下,也许我们如何看待从我们所处的现世进入未来的多重可能性就尤为重要。科学技术所代表的理性与神话、宗教、神秘学这些看似“荒诞”的结构所代表的非理性之间是一种平等或可以相互转译的存在,我会愿意相信,今天的科学技术之于今天的我们与神话和宗教之于远古人,是同样有效的。它们都是一种我们倾向于以何种方式去理解世界的途径,去尽力削减存在于“未来”之中的偶发性的机制。
 所以我愿意将“未来”放归到时间概念中去理解,当我们谈论未来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回顾过去;未来和过去,存在一种共时性,未来寄生在对过去和现在的认识之上。不可否认,人与机器的关系成为这个时代最显著的问题,但我希望我们不仅看到这个问题,也可以了解这个关系是从什么样的历史中生发出来的,将它放在一个历史面向中去思考,不仅看到即将发生的,也看到已经发生的。”
策展人魏颖在讲座现场
策展人魏颖在讲座现场
魏颖+  Martin Honzik(奥地利电子艺术节总监 )
魏颖是一位策展人、研究者。她是“泛生物艺术工作室” (PBS) 的创始人,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方向研究员。她近期的研究及兴趣方向包括:后人类语境下的科技艺术(AST),科技与社会研究(STS),生命科学与艺术/设计结合的可能性,技术哲学等。
“我是从英文题目“Future Humanity”来切题的。Humanity泛指“人类”,因此这个主题其实涉及一个很宏大的视角。我的切入点偏于后人类以及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下,艺术家对于“人”这个概念以及当下社会的反思。
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会面临很多新的境况,比如创作主体性的变化,艺术家将不限于人类可能是机器、算法或者其他物种,甚至是混合身份的共同创作;比如资本与技术的束缚绑定愈加紧密,而技术对于社会结构的颠覆也显而易见;比如人工智能、生物基因、太空移民等新媒介和题材的使用,对于艺术家的视野和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展览的视角和思考层次会比较丰富,它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展,它将是一个“泛文化”意义上的展览,包括文化研究、科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在展陈作品的基础上也希望能推动更多的讨论和思考。”
王慰慰在 Visual Quest 234 现场
王慰慰在 Visual Quest 234 现场
王慰慰+ Elaine W. Ng(《亚太艺术Art Asia Pacific》主编)
王慰慰是自由策展人,也是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12th Shanghai Biennale)分策展人(co-curator)之一。
“其实我首先想到的是一种困境。是一种面临着未来的不确定性、矛盾性、复杂性,而难以以单一情绪或自我预言去应对的一种主体困境,当然,真正重要的是处理这种困境的主体经验。虽然不少传统的主流思维依然试图直接或间接地引导我们去展望更发达、更进步、更文明亦或更美好的前景,但很明显,不管是审视历史还是当下的社会时局,都很容易发现和感受到时代步伐的复杂纠结和进退共存。对于世界的过去,我们越来越无法以单一叙事的方式去认识和理解,而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快,虽然有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扁平化和同质化,但更多的是刺激着各个社会、领域、文明、价值体系中的内外激荡以及多元现代性的形成和蔓延。社会中各种悖行博弈着的潮流和力量,都冲击着我们的体验和观念,我们在不断反思过去和当下的同时,也不断质疑和调整着对未来的看法和态度。我很感兴趣于艺术家们是如何应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他们的作品亦能折射出社会不同维度的纷争、焦虑,并为我们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角度。”
Hyundai Blue Prize 2018 决赛入围选手
Hyundai Blue Prize 2018 决赛入围选手
龙星如+李振华(独立策展人)
龙星如(Iris Long),是一位策展人,写作者。她也是今年比赛海选晋级的唯一选手,目前生活在北京,是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方向研究员。她的研究方向为普适运算与数据充斥的时代语境下,艺术创作与数据环境及技术的关系,并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数据艺术课程。她也是“屏幕间”项目的联合发起人。
“ ‘未来’和‘演化’是两个词。未来是时间箭头,演化是事件箭头,这个说法是有两个向度——机器在向未来演化,一棵树也在,我们都被捆缚在因果链条上。英文 Future Humanity 暗示这个讨论仍然关于人类,一个在规律中掺入的变数。我承认我们正在面临“人”与“非人”之界限的渐进式模糊与分崩离析,以及当人类挣脱了性别、种族和阶级等历史经验的碾压,并试图铲除道德、宗教、文化、艺术等遗产的桎梏时,某种意识的觉醒和价值归零后浮现的真空。说实话,“现代性”太短了,“人类”也太短了——基因组变成了可开放编撰的数据集,死亡被视作可被征服的疾病,赋予人类天选感的“意识”被归纳做图灵机,“心智”开始被视为新近到来之世纪的经济产品,我们从未如此极端。
但同时,这是一部分人看到的世界。当“去人类中心”的论述让我们为之心动时(这听起来是一种很美丽的公平),我们甚至不能更好地整理人类自身的、当下的割裂。Musk 把人类送进深空的同一年,一名记者遭到肢解。这种解释体系充分地智力与思辨,但究竟如何避免陷入无孔不入的新政治正确,坚定地和“此刻现在”发生关联?如何可以审慎地应对技术带来的“超人”式的许诺和“末人”式的警醒。如何饱含追诉与渴求,又兼有谦卑与克制? 
我没有答案的,短期内都不会有的。”
李贝壳参与策划展览“日落将至”
李贝壳参与策划展览“日落将至”
孙天艺在“2017华宇青年奖艺术论坛”
孙天艺在“2017华宇青年奖艺术论坛”
李贝壳、孙天艺+  Mariano Sardón(特雷斯德费布雷罗国立大学电子艺术专业教授)
李贝壳是一名艺术写作者、策展人。目前居住在北京,为中央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孙天艺是一位常驻北京的写作者,现工作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所有时间的概念都是现有时间概念得到的结果,就好像不同时期的科幻片会有一个已有的“现在”的语境。因此当在接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们脑海中联想到的第一个点仍然是当下,因为未来的图景都建立在当下的问题、思考和焦虑之上的,从时间概念上说,现在是一切未来的切入点。
在推进这一主题的时候,我们发现实际上各领域的人都在提出他们对未来的设计概念。无论科技如何发展,这些概念其实都还是在解答有关人的问题,例如在资本主义加速运转之下的人类生产该何去何从、人与其周遭环境的关系、对星球的未来想象、生物基因设计和人工智能、甚至人未来的感官和心理转变。思考这些问题使我们在面对未来的时候不至于完全茫然,也不会使我们对未来的看法局限于悲观或乐观的二元论中。如果我们将现在的时间当作一个坐标,未来的概念就是一个不断震荡、调整并不断靠近的变量,这个结果的最终达成需要各领域的人协同合作。因此,我们在寻找艺术家的时候也并没有从艺术这一单一领域或学科出发,我们做了一个相反的工作,从设计、物理学、生物学等途径去寻找未来的可能性。“麒麟”是想象中的生物,创意领域对未来的介入往往基于一种想象,而我们也希望将这种“未来”看的更远一些,借助艺术家提出一些需要时间来发展和研究的“原型(prototype)”。相比起创作,我们更希望将这些工作统称为“设计”,包括艺术家的工作,他们的“设计”是从历史、人文、美学等角度进行切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不是一个模版化的存在,它具备多重形态和多种可能,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展览方案能够提供通往未来的潜在契机。”
与此同时,由现代汽车集团、奥地利电子艺术节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合作,由邱志杰、Martin Honzik、李大衡担任策展人的展览“未来演化 —— 我们的共享星球”也于11月7日在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开幕,展览将持续到2019年2月28日。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