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创作新梳理 “中国当代青年水墨年鉴展”启动
参展艺术家与策展团队合影
当代水墨大展成出不穷,可甚少通过创作者表达的精神气质作为策展的主要线索,仅以工笔、水墨范范归类。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为向观众展示当代青年水墨的创作状态,梳理艺术家的成长线索,通过文献记录的方式,在圣之空间策划了“中国当代青年水墨年鉴展”,以展览的形式呈现同名书籍《中国当代青年水墨年鉴》中的案例。9月5日,“中国当代青年水墨年鉴展”以“虚实”作为第一回展的主题,展示了姜吉安、郝世明、马灵丽、秦艾、秦修平、徐加存、于继东、吴少英创作中的虚实边界。水墨不再局限于传统媒材与二维平面的表达,三维立体与综合媒介的使用令水墨的表现更为丰富、富有趣味。
姜吉安作品现场
若没有与艺术家交谈、或观看到颜料制作的过程,便无法阅读姜吉安画作背后的故事。为此,一层展厅的一个角落再现了艺术家的创作环境。进入白色地毯覆盖的区域,画作诞生的过程慢慢浮现。除了蚕丝,他的绘画之中别无外来之物。蚕丝生成的绢通过烧制、蒸煮等复杂程序,生成绘制图像所需的棕色颜料;颜料绘制在绢本之上,通过明暗深浅再现绢布的柔软质地、物象的坚实外表。在《日常时间的用法》系列中,艺术家将描绘的立体对象与平面画作两两并置。然而这些物象的原料并不是外来之物,而是艺术家在制作颜料时的残留物。颜料、画布、物象、图式,似乎所有一切都在循回反复,不离其中。
桌上摆放着制作颜料所需的工具。
姜吉安的作品《日常时间的用法之二》
水墨不再是材质上的限定词,它逐渐被概念化,成为艺术家内在精神的组成部分。悬置在空中的帽子,或是博伊斯的、马格利特的,又或者是马灵丽自己的。对于物象的选择,马灵丽并没有将其看做是一个帽子,而是借用了它的外形,带出自己的内在感受。在《宇宙》系列中,我们看到了帽子的三种形态:有立体的物象、平面的图像,以及由物体与光影造就的影像。水墨不再是她作品的视觉表达的主要元素,而是藏匿在形状背后,以精神之形居之。
马灵丽作品《宇宙1》,表现了物象的三种形态。
马灵丽的作品《宇宙1》,帽子的轮廓得到抽离,现于画布;它的形体得到渲染,附于玻璃。通过遮挡,光线制造的影像生成了物象的第三种形态。
除了这些静态的作品,吴少英带来的互动装置,让人感受到了水墨创作的无限性。拿着平板电脑,打开特殊的App,对准墙上的平面作品《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显示屏像被施了魔法,再现了图像背后的创作过程。吴少英将水墨与互动剧场表演结合,把水墨艺术延伸至当下人们无法离开的社交虚拟媒介当中,以更为亲近的方式令观众体验到艺术创作的魅力所在。
除了令人眼前一亮的三维装置作品,二维平面的作品也展示了自己特有的表现力:如秦艾创造的特殊空间,蕴含了神秘氛围;徐加存描绘风景的独特视角,散发出不安与骚动;于继东精心排列的线条,传递出紧张感。“中国当代青年水墨年鉴展”第一回:虚实将一直持续至9月14日,随后的第二回:入境(10月10日至10月19日)与第三回:神形(11月9日至11月20日)将陆续展开。
拿着平板电脑,打开特殊的App,对准墙上的平面作品《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显示屏像被施了魔法,再现了图像背后的创作过程。
吴少英《生》 互动作品 45sec.2014
徐加存的作品《树叶的形态》系列
秦艾的作品《迷宫的入口》
于继东的作品《仰望》与其装置作品《境踪、静中、尽终》
于继东的《仰望》
秦修平《溺》纸本水墨196x225cm 2014
郝世明《草木201406》绢本水墨136 cm×136cm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