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空间+龙口”空间合体,首推群展“东风吹马耳”
9月9日,“C-空间+龙口”开幕“东风吹马耳”群展,这是C-空间和龙口空间合体后的首次展览,由原“龙口空间”负责人孙士娴担纲策划,挑选了戴陈连、冯晨、刘月、娜布其、聂世伟、宋建树、Victor Racatau、吴笛、张淼、张书笺共10位符合展览主题的艺术家联合参展。

“C-空间+龙口”开幕“东风吹马耳”群展
区别于以往策展文章,本次展览前言的文本均源于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的魔幻现实著作,在策展人孙士娴看来,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观者通过阅读这些文字,想象的空间能够被打开,从阅读文本进入到艺术环境,这是展览的设计给予观者一种观看的渠道。

戴陈连,还是做个浪子吧 单视频录像(截图)
“东风吹马耳”字面意思是拿别人的话当耳边风,以这样的成语作为展览主题,讽刺中带着幽默。本次参展的作品虽形式多样,却都有着共同的特性,渗透着一种幽默的荒诞感。

刘月摄影作品 150×165cm 2010

刘月作品《为极限值的唯一-无因次圈》局部 2017
进入画廊一眼可见的是刘月的“桔子”。这件作品是源自于一本杂志上的图像翻拍,刘月的拍摄必然是专业的、高清的,然而被翻拍的图像放大后纸上本身的噪点、网格、肌理等也变得一清二楚,高清的摄影与图像的“模糊”之间产生了有趣的矛盾点。刘月的另一件作品《为极限值的唯一》是一件由面团和吸管构成的装置,塞入面团的吸管被摆放成两个近乎完美的圆圈,时间的作用下填充物自行发酵膨胀,偏离了原有的“正确”轨迹,形成看似断裂的完整圆。

宋建树《一公里塔》不锈钢316L 2014

宋建树《几乎标准》955×30×10cm 楸木 2010
宋建树的《一公里塔》是整个展厅最为“沉默”的作品。这个看似单纯的圆柱体是由一公里的钢丝缠绕而成。与之相对的是其另一件作品《几乎标准》,看似精准的一根米尺却是由宋建树依靠感觉手绘而成。看似精准与实际的精确二者形成对比与反差。

吴笛《凶手》350×500cm 镜面板 综合材料 2010
吴迪的《杀手》是所有作品中尺幅最大的,它是一幅由丝网印刷而成的苍蝇脑袋。然而贴在玻璃上的这幅完整图像却被吴迪“粗暴”刮掉然后再手绘上去,破裂的画面增加一种暴力感,而手工处理的感性过程与丝网印刷的理性呈现互为对抗。

张书笺《织皮-9》50×40cm×2 2017

冯晨,海盗(截图),单视频录像 ,有声 高清,1920×1080,6’41” ,2014 (5)

聂世伟《奔跑的女孩》120×150cm 布面丙烯 2017
本次展出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存在相互或自我矛盾的荒诞感,不论是冯晨的摇晃的“海盗”船、还是张书笺东西方绘画碰撞看似“丑”的肖像亦或者其他艺术家作品,它们在传递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又都需要观者抽离出自己,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体悟作品在更深层面的意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