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看东八时区里的东方智慧,佳玥新书《时间里的中国人》发布

2020年11月5日 资讯事件
法国人柯思婷·佳玥(Christine Cayol)的新书《时间里的中国人》发布,该书由中文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我们都得了时间病。好像每个人都在抱怨时间不够,懊悔自己晚了一步,没赶上趟儿,时间一直在后面催,“一天才有24小时”。然而奇怪的是,我们花费的时间越多,感到失去的越多,越是悔恨一天天虚度光阴一事无成……时间成了所有负罪感的根由。时间病突出的表征有:一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打开手机;一天到晚亮着屏,生怕错过任何一条消息;背部僵硬,需要看病;感觉永远在跑,永远在行动,唯恐错过,害怕错失……
《时间里的中国人》 [法] 柯思婷·佳玥著   吴泓缈译
《时间里的中国人》 [法] 柯思婷·佳玥著   吴泓缈译

法国人柯思婷·佳玥(Christine Cayol),在北京已经生活了近二十年,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从陌生到适应,从排拒到接纳,甚至还推广到法国去——她写了两本书,《为什么中国人有时间》《十句中国格言的智慧》,在法国介绍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智慧,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大面积的好奇,其中,《为什么中国人有时间》还被翻译成西班牙语和荷兰语。

柯思婷·佳玥(Christine Cayol)
柯思婷·佳玥(Christine Cayol)

2003年初来乍到时,佳玥便感觉到生活在北京这个“既封闭又开放、既冷淡又热情的世界”中的人们,与时间的关系似乎与法国人不同:“罕见的快速度与亚洲人的散漫劲儿比肩而存”,既紧张急迫又极有耐心——耐心到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迟到;可以在谈判的餐桌上,不谈问题,而是各种迂回术、预热术、造势术轮番上演。而且,一个中国人在收到邀请时,并不一定要回答“去”或“不去”,而是回复两个字:“收到。”这跟法国人太不一样了。

此外,佳玥发现,与电话、邮件相比,中国人更看重面对面的交流,不惜坐几个小时的飞机去赴一个短暂的聚会。见一面,哪怕只见几分钟,也比只交流不见面要紧得多。中国人认为现场观察、亲身体验反而会大大节省时间;那些理论和假说不会让他们产生激情。而且,在中国,“懂得等”比“让人等”高明,等待的时间中,蕴藏了观察的智慧。

法国人和中国人都对“吃”情有独钟,然而,法国人用餐前的礼貌用语是“祝您胃口好”,而中国人的说法却是“请您慢用”,两句话表达的都是对对方的关心,但其后却有着不同的期许。

“像中国人那样对待时间,我学得很苦。他们或者不提前一周预约,或者比约会时间早 20 分钟就已经到了;或者来约会却没有具体的方案,或者约会时才告诉你一切都变了。我常被弄得昏头涨脑。”然而,当佳玥放下“法国方式”,毅然决然按中国人的方式来处理时间时,“我反而发现了一种含而不露的智慧。在琐碎的日常行为中,在各种庆典礼节中,在中国人的聚会和笑声里,这种智慧悄然绽放。而中国人自己,则久居兰室不闻其香”。

在西方的观念中,时间是线性的、可测的理性时间。这种“横向的”时间观是工业革命以来,细分规划、加速挤压的结果。这种时间观服务于技术活动。它让人想到进步、前进,并使之成为有效的现实。就仿佛一个“横向”延伸的箭头,刺激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一直往前,为计划、为效能、为更好的结果而狂奔。这一时间观,导引了现代性,其威力和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是完全被“客观化”了的。

带来高效的同时,这种机械的、被设定的时间观念,也失去了时间的内涵。然而,佳玥发现,虽然整个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令人难以置信的高速增长期(它在经济和工业上三十年完成的改变,欧洲至少用了一百五十年),但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不同的哲学的、历史的、社会的原因,形成了中国人对时间的不同体验,使中国人与时间上的功利主义,一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时间里的中国人》 [法] 柯思婷·佳玥著   吴泓缈译
《时间里的中国人》 [法] 柯思婷·佳玥著   吴泓缈译
不同于西方的“赛跑模式”,中国人的时间观是一种“流水模式”;不同于“理性至上”的时间观,中国人对待时间多了一个感性的维度,能与时间成为朋友。佳玥说:“对于中国人而言,时间既不是一支射向靶子的飞箭,也不是一个度量流沙的沙漏,而是流水。水有时会吞噬我们,但却又承载着我们、怀抱着我们;它似弱实强,任何物事都无法阻止它奔流入海。”

虽然佳玥也惊讶:中国人明明自己有着“拔苗助长”的故事,但现在却也高叫着“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让四五岁的小孩子开始学习英语,甚至法语、西班牙语。他们完全忘记了自己拥有“与时间共舞”的技能,拥有以“盘古开天地”的文化传统(人与自然合一)。不过,即使如此,中国人在生活中还是流淌着不一样的文化气质。比如,不同于法国人的约会,必须“早点”预订,中国人可以“择日不如撞日”,可以接受最后一分钟才邀约。这是对他人的慷慨,是好客的文化内核。中国人的生活中,也有各种关于时间的表述:“慢慢来”“即兴发挥”“熬煮”“小火慢炖”“春收秋藏”“一炷香时间”……,还有慢性的感性的中医文化、水到渠成重气重韵的书法艺术、要求心灵腾空的太极……“这些传统,无时无刻不在调节着工业化乃至数字化的时间”,时间除了“高铁模式”之外,还有“心灵模式”。 

又比如,在西方的文化中,睡眠不是一件好事,它与懒惰和浪费相连,甚至与邪恶有关。书中附录了戈雅的版画:梦是可怕,心魔生焉。而同样是睡眠,庄周梦蝶就那么美好。书中用宣纸呈现了年轻画家陈督兮充满中国画意境的“理性眠,蝴蝶生”,梦可以是那么舒服,那么熨帖。“理性的技术观下的时间概念,崇拜谨慎和预测,那些美妙的词如‘灵魂’‘梦’‘永生’已经从词典中删去了。

每个人都被“横向的”时间观绷得紧紧的。在中国的生活,让佳玥体会到了“纵向的”时间观,一种“感性的、内在的、有益的、令人珍视的时间”,邀请人们沉入内心,去思,去爱,“那是献给深化、献给关系、献给创造的时段”。

比如,现在的佳玥,会和大家一起花五个小时包饺子,和面、醒面,擀皮,包馅,一起等待,一起品尝。“饺子的‘饺’与交流的‘交’同词根,花时间相交相处,共同分享,这个时候没有人会去计算时间。”再比如,佳玥在时间安排上也学会了“留空”,留出更多的空来给惊喜、给不期而遇的邂逅。这“空”不是虚空之“空”;哲学术语谓之“可能”,物理学术语谓之“空间”,音乐术语谓之“节奏”。对于佳玥来说,这些在之前是不可能的:之前的一切都要settle好,按照计划来,不能乱。

这样的时间,是感性的,是集体的(关系的)。时间里的中国人的智慧,不是放慢速度,而是同时拥有一种活在精神时间里的能力,调剂好“横向时间”和“纵向时间”,既能做“一个因欲望而雀跃的小青年”,又能做“一位在河边静坐的老人”。(切记:单一时间的单一思维是致命的),看手机、看表,希望有效率,同时,也陪孩子、陪老人,体验纵向的时间。不想困在数字化的时间中,就要尽量高质量的“在场”,体会其中的生命感、鲜活感,摒弃虚拟时间——我见了多少人不重要,到底是“真”相遇吗?有时候,“多等15 分钟对我们生活不会有任何改变,与其大发雷霆,不如好好体验”。时间不是约束,时间就是生活本身;时间不是金钱,它比金钱更重要;它是生命,融入你,塑造你。既是固体,也是流体,既是快,也是缓,既坚硬,也柔软。
在中国的生活中,佳玥很喜欢广场舞:那既是集体的,又是个人的,既节奏整齐,又人人可参与。就如中国人对待时间,“不抵不抗,与之共舞”。“我不是在推出一种方法,中国人也未必视其为方法。我只是想进入一个看时间的新视角,一个与我们西方人全然不同的时间观。采用它一如使用一门外语,它将让我们在一个越来越紧张的世界里获得更大的自由。”
关于时间的智慧,既没有固定模式也不是理想追求:“中国人和我们一样,忙碌着,茫然若失,忧心忡忡。只是他们从不奢望把控时间:他们摆弄时间片段,不把时间排满,随变而变,虚时以待,随机应变,灵活处之。”时间里的中国人,耐心且灵动。法国人佳玥,通过自己切身的观察和思考,通过与艺术、文学的连结,指出:中国人对待时间的智慧,或许是医治西方人“时间病”的一剂良方。

本书的封面设计,突出了“山水”的意象:标题“时间里的中国人”像水一般流淌,远方是董其昌笔下的山影绰绰,既是作者所倡导的“纳山入体”,与天地合一,也是“静观”山水、体验纵向时间的意涵。而内文中,既使用了文章所提及戈雅、布鲁盖尔、塞尚等人的经典画作,也以另一种不同的宣纸印刷形式,呈现了中国特色的山水写意,如此对比,希望读者能从多个维度来感受并思考书中所提及的东西方两种不同的、互补的时间观。

《时间里的中国人》 内容简介:
行走在时间里的中国人,既紧张急迫又耐心灵活,他们在在快慢之间切换,在感情与理智之间切换,随时间之流流淌。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法国人佳玥,通过自己切身的观察和思考,通过与艺术、文学的连结,指出:中国人对待时间的智慧,或许是医治西方人“时间病”的一剂良方。
 
作者简介:
柯思婷·佳玥,作家,哲学博士,“艺术8”的创始人,中法文化论坛副主席。著有《看,是一种艺术》《当蒙娜丽莎遇到中国人》等作品。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