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勤·叁拾年 回到南京

作者:刘霞 2016年12月26日 资讯展览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沈勤 叁拾年”展览现场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沈勤 叁拾年”展览现场
批评家吕澎、艺术家沈勤、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策展人林书传
批评家吕澎、艺术家沈勤、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策展人林书传
墨色般的现场将黑压压的人群隐匿
墨色般的现场将黑压压的人群隐匿
虽然名字叫做“叁拾年”,但这其实并不是沈勤的回顾展。
沿着三十年的时间回溯,1986年正好是沈勤离开南京的那一年。
如果要说这是一次对“逃离”之地衣锦还乡式的回归,沈勤似乎也并不需要。
去年在苏州博物馆的个展,在他看来已经算是对自身绘画成就功德圆满的肯定。
但这一次对于沈勤来说“是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的展览,从画册到展场的设计,无疑又是沈勤的展览中最值得言说的一次。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沈勤·叁拾年 回到南京
田系列  沈勤  《 村》  33x109cm 纸本水墨 2015
田系列  沈勤  《 村》  33x109cm 纸本水墨 2015
叁 拾 年 “ 异 乡 人 ”
 
沈勤是老南京人,1958年出生,小时候爷爷奶奶就住在南京夫子庙永和园后面,按照老一辈的说法,“前面澡堂子,后面戏园子”,那是个六朝烟水气十足的地方。而在过去的30年里,沈勤一直寓居在河北石家庄,那个甚至连河流都极其少见的城市,除了老婆和儿子,与他人并无过多交集。
 
所以,沈勤将自己称作“异乡人”。而沈勤的“异乡”,又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同故乡的远离,更是在绘画上同“主流艺术”的偏离。
《3个倮倮族人》121×168cm 水墨设色纸本 1982
《3个倮倮族人》121×168cm 水墨设色纸本 1982
《白马·女人》60x80cm 水墨设色纸本 1984
《白马·女人》60x80cm 水墨设色纸本 1984
沈勤是1978年文革后江苏省国画院第一批“学徒制”学员班的学生,当时画院自主招生收了10名学生,除了沈勤,还有现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刘丹、徐乐乐……当时的院长亚明坚持按中国画传统培养学生,不学素描,而是大量临摹古画。在南京博物院的办公室,从顾恺之到唐伯虎,沈勤临了大量的古画。相对于略显枯燥的摹古,当时画院老师常随团访日带回来的西洋画册对沈勤们更有吸引力,印象派以来的当代艺术让沈勤感受到了某种猛然释放的爆发力。“就像久居在黑暗山洞里,突然洞口大开,稍微一点光亮,就会刺激得眼睛流泪。”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沈勤借鉴超现实主义的构图,用中国传统工笔画创作了一批最早的“新工笔”作品,《师徒对话》、《浮》等,而在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下,沈勤也创作了用水墨对传统山水图式抽象诠释的《黑白——山》等系列。是用传统水墨进行当代性创作的开创性艺术家,被李小山称为同谷文达一起撑起“85”水墨革新运动的两面大旗。

但这似乎并没有为沈勤带来更多的主流认可,作为江苏国画院的画家,连续四年入选全国美展的作品,都被刷了下来。而随着新文人画在南京很快兴盛,沈勤和“85”这批艺术家迅速被边缘化。创作方式的不同,让沈勤成为了当代南京画坛的“异乡人”。1986年沈勤结婚开始定居石家庄,1992年参展“后89中国现代艺术展”之后,沈勤开始慢慢退出艺术潮流,远离当代艺术,用地域的自然力量将自己屏蔽,过起了“隐居”的日子。
《梦碎秦汉》134.5×183cm  水墨设色纸本 1985
《梦碎秦汉》134.5×183cm  水墨设色纸本 1985
“故乡”是小时候的金陵
 
也正是在石家庄的这段时间,离开了“名利场”,沈勤更专注在自己的绘画兴趣。在不断的往来石家庄和南京之间,沈勤在不停的绘画实验中找到了自己的作品和情感归属,创作了为艺术界熟知,带着江南浓郁的氤氲之气的风景、山水。
 
“叁拾年”在南艺,这些作品对于沈勤来说,更像是一位“异乡人”对故乡的回望。而故乡,到底又在哪里?在作品里,沈勤的故乡是离石家庄千里之外黑白色系的江南;而在记忆里,故乡是小时候的金陵,是七八岁的年纪,跟着奶奶去城南收房租,雨天江南巷子里奶奶小脚塌在青石板上的笃笃笃声;在精神上,故乡更像斜阳夕照在园林的白墙上,冷冷光影移转中逝去的过往。
 
在南艺的采访中,沈勤的语言不自觉的转换到了南京话。“我想我确实是老了,开始想家了,才画了这批作品”。
《 田》  54x69cm 纸本水墨 2015
《 田》  54x69cm 纸本水墨 2015
田系列 沈勤  《 村001》   46x61cm 纸本水墨  2015
田系列 沈勤  《 村001》   46x61cm 纸本水墨  2015
2000年沈勤开始创作“田”系列,在一次次的回到南京和去皖南的采风中,画面跳过了90年代对印象派式的色彩实验,回到简单的黑白,白墙和墨色的山水之间的对比细腻敏感,水气的把控让画面空灵通透。而这一切在沈勤看来,都不过只是江南的产物,江南的山水、建筑,乃至于禽鸟,视觉和色彩体系都是黑白色系。而自己之所以画水墨,也是来自老南京所受的金陵烟水气的熏陶,那种腐朽没落的气息,才能让水墨保有自身才能有的阴柔和衰败的味道。
 
沈勤一直说自己是生活在过去的人,正是因为他见到过那个时代。小时候的南京,一切还都保留着宋元以来的近千年的城市样貌和生活、生产方式。城南的老巷子里,一到雨天,人都没有,全是高高的白墙。苏北农村,装水的陶罐、犁地的农具和提阿尼的草房子都和汉代画像砖上如出一辙。
 
沈勤带着儿子在南京的瞻园,傍晚时分,太阳照在白墙上,影子看起来很冷,艺术家的敏感让他把自己置身在奔涌而来的历史长河中感叹:“你真的觉得一个时代就这样没有了”。于是沈勤将自己的感时伤怀的情绪带入园林白墙光影的结构关系中,创作了“园林”系列。
沈勤 《园》 137x69cm 纸本水墨  2015
沈勤 《园》 137x69cm 纸本水墨  2015
《 园004》 138x68cm 纸本水墨 2015
《 园004》 138x68cm 纸本水墨 2015
《 园007》 138x68cm 纸本水墨 2015
《 园007》 138x68cm 纸本水墨 2015
沈勤 《园·瘦西湖》 137x68cm 纸本水墨 2015
沈勤 《园·瘦西湖》 137x68cm 纸本水墨 2015
从 风 景 走 到 山 水
 
面对“叁拾年”画展的空前热度,沈勤腼腆的笑笑,然后严肃地感叹到“我算是咸鱼翻身,有时候想想真是命好。”
 
2005年,“园”系列的成形,45岁的沈勤开始和北京画廊签约。四尺的纸张上面,以毫不相关的片段构图描绘的园林,亭台和山石,却在整体上又与园林并无太大的情感关系,在极淡的墨色变化中,景致虚化,而带有了一种朦胧的色彩,“物”成了情怀又或者遥想。而在此之前,没有人这样画园林,大部分中国画还都囿于对园林本身的描绘,沈勤将90年代做平面设计中的一些构成元素加入到对园林创作的构图中,也让画面带来新鲜的趣味。
 
而在陆续创作出最新的“田”和“山”系列后,回望“园”,沈勤依然十分感慨,“如果后面的这批画没有出来,只停留在园系列,力度还是不够,想说的话还没有完全说出来。”在沈勤看来,“园”系列还只是停留在图式的阶段,对水墨和中国山水的言说,更多的被艺术家放在“田”和“山”系列中。
田系列 《村001》 128x28.5cm 纸本水墨 2015
田系列 《村001》 128x28.5cm 纸本水墨 2015
田系列 沈勤 《村》 43x138cm  水本纸墨 2015
田系列 沈勤 《村》 43x138cm  水本纸墨 2015
从2000年开始的“田”系列是沈勤众多图式风格中持续时间最长久,也是其最成熟的一个风格。早期的“田”系列在用色上类似于“园”而强调一种虚淡。在得到一种叫“雁皮”的纸之后,沈勤彻底抛弃了风景画中空间的现实感,而通过拉大黑白色彩的对比在画面中强调对自我感受的意象化处理,从而让作品呈现了沉静而神秘的气息。在技法上,沈勤也大胆的抛弃传统绘画后期强调的书写性,而直抵宋代山水的皴擦点染,在大面积色块交接的地方,既有晕染而成的缓冲,也有极简主义硬边绘画强调色彩强烈对比而来的锋利感。而甚至工笔绘画中对线条的强调,以及对树木白描的细腻描绘,也在需要的地方被艺术家拿来做点睛之笔。
 
正如栗宪庭评论的那样:“从中国传统笔墨变化而来,却没有新文人画的那种大张旗鼓的感觉。借西方抽象艺术之技法,却不落入西方艺术之窠臼;转换中国传统之境界,却不因袭中国传统笔墨之程式。”
 
从2015年的“山”系列开始,沈勤对风景的描绘更加脱离现实而向山水的营造靠拢,在借鉴宋画图式的同时,保持了东西兼具的处理方式,并且将影视作品中光的处理方式加入其中,在画面中除了行程更加强烈的纵深空间关系的,也让画面多了一层沈氏特有的神秘气息。
山系列 《仿倪云林画意》 139x272cm 纸本水墨 2015
山系列 《仿倪云林画意》 139x272cm 纸本水墨 2015
山系列作品 
山系列作品 
无用的绘画和最后的圣地
 
 
沈勤的绘画从85时期对现实主义题材的表现,到2000年开始以风景为主题的水墨实验,再到最新系列从风景更进一部走向对空间中山水关系的营造。可以说沈勤越来越“出世”。这或许和他在石家庄30年的“隐居”不无关系,但或许正是沈勤很早就看穿“绘画是社会功能是最小、最无用的艺术”,才有了30年的“隐居”。
 
八十年代,正是受到毛姆的《刀锋》、《月亮与六便士》,描写梵·高的《渴望生活》这些书的影响,艺术对于沈勤来说是宗教死亡之后,人类灵魂救世主的替代品。这种宏大的信仰虽然在岁月的攀爬中更多的被“无用”替代,但对艺术的最后一点神圣依然在沈勤的内心和绘画中不断闪耀。
 
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地下一层的展厅里,空间被布置为教堂一样神秘的暗夜,最深的墨色掩盖了一切多余的存在,黑压压的人群、鲜亮衣着和各色面孔……注意力在“圣光”指引下聚焦在作品本身,水色的晕染和墨色的皴擦成为人们讨论的重点。而沈勤,并未对展览做过多阐释,在开幕式上向观众深深的一躬后,早早便“逃离”至展厅外。对他而言,或许只是需要一场如宗教般神圣的仪式,让一个三十年的“异乡人”回到自己的故乡,回到艺术的初心。
沈勤
沈勤
Hi艺术=Hi 沈勤=沈
 
 
Hi:南京对你意味着什么?
沈:我是真的老南京,我回过头来觉得,画水墨还是要老南京,有金陵烟水气熏过的,有腐朽没落的气息在。水墨最后的味道就是那种衰败的东西,一有阳刚的东西,就把水墨的气息冲掉了,我后来一直讲,水墨就是江南的艺术。
Hi:为什么去石家庄?
沈:我讨的老婆是石家庄的,那时候她赚钱,哪个赚钱哪个狠。艺术家说到底,最好的还是要靠人“包养”。
Hi:很多人说你在石家庄是“隐居
沈:我哪是隐居,我是“被赶走的”,我要是在这里有钱有势,哪个人不想耀武扬威。到最后没人睬你,就被边缘化了,要是能不隐我肯定不隐了。虽然“隐居”不是我的选择,但确实是用自然的力量把你屏蔽了。
山系列  《仿宋山水》 136.5x44.5cm 纸本水墨 2015
山系列  《仿宋山水》 136.5x44.5cm 纸本水墨 2015
山系列 《仿宋山水》 136.5x43.5cm 纸本水墨  2015
山系列 《仿宋山水》 136.5x43.5cm 纸本水墨  2015
Hi:新作有什么变化?
沈:苏博完了以后,“园林”基本不画了,开始从宋画的图式里面找东西,以前从现实出发的其实应该叫风景,现在开始往山水里面走。我还蛮警觉的,千万别陷到里面去,真的仿宋就无聊了,所以很多地方就夸张点,反差大点。
Hi:为什么会走到宋代的山水中去?
沈:如果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生长期和衰亡期的话,宋代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青年时期,特别是北宋。比如范宽山水中的那种坚硬、干脆和取舍,一点都不拖泥带水。那种高度是我们难以企及的,你自己想一想,假如你去处理这其中的关系,如果不看宋画,想按照宋画的处理方式,自己是处理不来的。而这种空间关系的处理,到明代就没有了。
Hi:作品中为什么会有大量的硬边?
沈:所有的干干脆脆的东西才有力量,才有精神。干脆的东西就是意志,图式里干净的东西才能塑造精神。
山系列作品 
山系列作品 
山系列作品 
山系列作品 
Hi:如何看待新水墨的热潮?
沈:时间到了。传统绘画,包括后来的新文人画在现代这样的建筑里都是挂不出来的,建筑全是硬边的,传统绘画随便甩几笔,在这样的空间真的挂不起来。纯粹从审美的角度,你看现在80后藏家根本不碰传统绘画。
Hi:怎么理解水墨的当代性?
沈:当代性,就是带入设计的处理方法。图式不重要,讲的东西是什么才是关键。
Hi:水墨还能怎样新?
沈:中国绘画的系统,已经边边角角、所有的空间都不留给你了,程式的图式,全部做完了,你要是还不想离开,想在里面挖一勺,根本不可能。只能是干干净净的离开,然后再回来。审美的东西,说到底都是精神的东西,拼到最后就是那点能挠人痒痒的东西。
沈勤·叁拾年 回到南京
沈勤·叁拾年 回到南京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