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在曾梵志的“脑部结构” 观一名艺术家的三十年
9月19日,曾梵志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涵盖最广泛的展览,亦为其在北京举办的首个机构个展“曾梵志:散步”,正式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于观众见面。
“曾梵志:散步”展览现场
“曾梵志:散步”展览现场
本展览力图全面梳理艺术家近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囊括以绘画及雕塑为形式的六十余件作品;其中,许多作品从世界范围内的收藏机构借展而来。大展厅中呈现曾梵志所有主要系列的作品,勾勒出其艺术探索的完整轨迹,并与从希腊化时期的雕塑到卢西安·弗洛伊德绘画的经典艺术作品形成呼应。此外,曾梵志新近创作的纸上作品在一个独立的展区中呈现;这些作品首次在中国展出,标志着曾梵志向中国美学传统的回归。甬道的空间则用于呈现艺术家的两件尺幅巨大的风景画。
“曾梵志:散步”展览现场
“曾梵志:散步”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的空间设计由曾梵志的长期合作伙伴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提供。依据UCCA的展厅构造与策展理念,安藤忠雄以曲折、延展的空间结构呈现艺术家的创作概貌。他将展厅比作曾梵志的“脑部结构”,根据作品的时期及主题,以独立而开放的6面墙体分割并联结整个展厅,营造出浸入式的整体氛围;又在所有的独立墙体上打开一扇边长为2.4米的正方形“窗户”以贯穿整个大展厅。这些独立墙体由深灰色的外侧墙壁所包围,共同体现曾梵志各个阶段的艺术灵感,仿佛邀请观众在其精神世界中进行一次“散步”。
“曾梵志:散步”展览现场
“曾梵志:散步”开幕现场
展览标题“散步”源自曾梵志作于1990年的同名作品,试图将观众引入艺术家的创作旅程。曾梵志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颇具代表性的一代艺术家之一,于1990年代早期在国际艺术界崭露头角,通过持续不断的创作及个人化的视觉语言展现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图景。
“曾梵志:散步”开幕现场
在展览开幕前,UCCA举办了一场 "曾梵志:面具之后"的学术研讨会,讲座嘉宾有理查德·席夫(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艾菲·玛丽·凯恩学监)、张颂仁(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联合创始人)、皮力(香港M+博物馆高级策展人)逐一进行发言。理查德从学术的角度分析了曾梵志的作品,“我认为曾梵志的这个艺术在这里没有任何观念上的身份,当然是一个树的形式,也是感官的形式,这种感官形式可以变化为任何一种东西。就好象他开始的这种喜墨也可以换成其他的东西。这种绘画给了我们一种启发,感受到自然环境当中存在德雷斯感官。即使存在在那一刹那曾梵志的作品也可以将我的心理转化为尼采所失落的民族。这些人没有感官方面束缚,他们能够自由的感受到,在任何一种环境下的感官,这些人能够在任何地方找到这种奇迹。”
“曾梵志:散步”展览现场
张颂仁则从艺术家的作品转折开始分析曾梵志的作品:“首先早期谈《肉》的作品,我认为这个是最基础的系列。对我来说一个最强烈的意向,《肉》系列就是无法愈合伤口;第二个角度是关于《乱》,《乱》我是西方这个角度来看的这个观念!这是关于文明世界外的蛮荒;第三是混沌世界和灵光。”
《Boots》45.5 x 37 cm 布面油画 2009 © 曾梵志工作室
《散步》30 x 20 cm 布面油画 1990 © 曾梵志工作室
皮力最后从“曾梵志和中国社会,中国人,中国艺术之间的关系”分享道:“尽管这个展览我们没有叫做回顾展,但是基本上曾梵志创作当中几个时期都体现在这个展览里面了。从最早的在我们所有的协和医院时期,一直到94年开始出现画《面具》面具在各种面貌中画了10年,短暂之后就是《面具之后》用旋转的笔破坏原来图像的东西。最后我们看到今天完全乱笔画出来的,把这种抽象线条和这种具体的形象叠加在一起的风格。”
《肖像》 200 x 150 cm 布面油画 2004 © 曾梵志工作室
《面具系列 1996 第5号》200 x 180 cm 布面油画 1996 龙美术馆收藏
“曾梵志1987年上大学如果我们对中国艺术史稍微了解,整个80年代的时候,我们叫做85新潮,那时候核心是经过10年文革。这时候艺术特别强调对历史,对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整个80年代的风格和图像画都是很像象征主义的图像及风格化的图像。强调大符号象征意义符号。曾梵志和80年代走出来艺术家不一样,毕竟他出道比较晚。我们看到王广义,张小刚经历85新朝艺术家往往有非常象征性的符号。”
《协和三联画之一》 180 x 460 cm 布面油画 1991© 曾梵志工作室
《协和三联画之二》180 x 460 cm 布面油画 1992 © 曾梵志工作室
“今天谈到肉系列,协和系列,我还是看过他当时画了一武汉街头最普通的人,包括擦皮鞋的人,包括一些周围的这种。包括我们在湖北美院一个很奇怪的有一点弱智的小孩的肖像。我们可以看到90年代的时候,曾梵志画了很多特别处于社会最底层最苦难的人,这个形象在89年,90年出来的时候,已经很明显的和85新朝拉开特别大的距离,这种表达,代表了当时出生艺术家,开始出现的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不再关注大历史,不再关注历史,革命这些话题,只是关注人在这种现实当中的苦难和不确定,以及迷茫。”
《面具系列1996第6号》 200 x 360 cm 布面油画 1996 © 曾梵志工作室
“第二批曾梵志《面具》系列,《面具》系列有10年时间,我们对这个蛮了解的。《面具》系列之所以在那个时代一下子起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早期参加协和系列和《肉联》系列风格作品。这确实契合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很大不确定感,我们经历悲剧事件后,弥漫在知识分子之中的焦虑和不确定,这是他在湖北美院第一个个展,当时强行关掉的一个原因。”
《理想主义(面具系列2003第1号)》 180 x 150 cm 布面油画 2003
“92年之后中国发生大变化,邓小平到深圳南巡讲话,我们放弃意识形态争论,我们开始用物质的一个发展来取代一意识形态的争论,92年开始到99年2000年申办奥运会成功,这10年中国物质生活在迅速发展。这10年我们有了私人住宅,有了私人轿车,我们有互联网和盗版DVD,这是物质生活极速膨胀时间。这2000年之后都在延续,作为艺术家敏感,曾梵志《面具》系列恰恰表达物质生活极具膨胀的时代,这种所谓的城市人,都市人,城市精英很内在的,很不确定的感觉。”
1991年,艺术家在武汉的工作室内,其身后是刚完成的《协和三联画之一》 © 曾梵志工作室
“讲到第三个问题,曾梵志技法的问题。不管是最早的协和系列也好,包括《面具》系列也好;乱笔也好,我们可以很高兴的看到,曾梵志属于30年以来,不断的在转型,然后每一个转型都能够让我们记住的艺术家。每个转型都是取得了很好的成功!但实际上这里修改一点是很有意思的一点,他的作品当中始终有辩证和对立因素在。”
《兔子》400 x 400 cm 布面油画 2012 ©曾梵志工作室
“我们看《面具》系列,基本上用刮刀刮出来的用油画画出一个形象,用刀刮掉,所以我们看到面具是被刮掉的形象。那么画乱笔的时候,通常显花一个形在上面,拿两支笔,就像中国人拿筷子一样,不停的画线条。有一支笔在画面上画形象的时候,另外一支笔在破坏这个形象的。曾梵志不管面具也好,不管乱笔也好,都回到很奇怪的对立性因素在里面,就是一方面把建构和毁灭两个东西,同时融汇在一个绘画当中动作里,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
《蓝》400 x 700 cm布面油画 2015 ©曾梵志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