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画廊平安夜上演24帧/秒的浪漫 布克哈德展现德里达式解构
平安夜当天,位于798艺术区的在3画廊迎来德国艺术家布克哈德(Burkhard Von Harder)在此第二次的个展“24帧/秒——解构电影”。此前布克哈德曾在该画廊位于塑料三厂的空间展出过自己曾在西班牙电影节展示过的、用7年时间拍摄的长达16小时的电影《德国疤痕》。
左起:策展人棉布、艺术家布克哈德、翻译
此次展览最主要的作品,是布克哈德用一部中国上世纪90年代初的电影解构出的一件长达41米、高1.1米的《未命名卷轴#1》。布克哈德将这部电影还原成静止的画面进行拆解, 每秒24帧图像,以此进行解构,采用300dpi(分辨率),共计47亿像素的18万幅独立影像。
展览现场
18万幅独立影像放大
作品细节
布克哈德不仅将电影解构成“墙纸”,同时又将“墙纸”的内容进行二次解构,成为另一件影像作品。
二次解构,令作品更具超现实意味。
布克哈德表示,此次个展的策划已有半年之久,但在画廊的布展过程仅用了5天,包括粉刷墙壁、打印“墙纸”、将“墙纸”贴好上墙等琐碎工作。
展览现场
布克哈德出身于一个老式的贵族家庭(王子身份),其另外的身份还有电影导演。因此图像与时间、视觉与动态是他的基本语法,让他能在建构与解构之间自由来回。
策展人棉布将布克哈德的创作方式形容为“德里达式解构”。她认为此次展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布克哈德将一部完整的电影解构为18万幅独立影像的 “墙纸”,将时间概念解构成空间概念;“墙纸”再次解构成影像,有一种二元分析的思想。
与此同时,布克哈德还有一些摄影作品,不同于瞬时的记录,而是将过去的场景还原。比如《对话》,讲述的是年幼时期爸爸让他签署一份类似遗嘱的合同的往事。布克哈德用蜡像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再进行拍摄。
布克哈德作品《对话》
左:《窗边的女孩,爱尔兰系列》、右:《床边的女孩,爱尔兰系列l》
《集体迁徙,错误运动系列》 220×180cm 摄影喷绘 2003
《约瑟夫·博伊斯,威尼斯》 182×145cm 摄影喷绘 1983
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