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夫国内首展落地空间站 新绘画的新视角
6月12日,留德艺术家张博夫在国内的首档个展项目在空间站开幕,展览展出这位毕业于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自由艺术专业的艺术家近年来的新作,全面呈现其创作面貌。
展览现场付晓东与外国友人交流
艺术家王易罡、付晓东与张博夫在作品前
展览现场
与其说作品在空间中是以创作的时间线性铺开,不如说是布展更强调作品间的内在关联度,在构建出的场域中可清晰发现张博夫创作脉络的推进及关注点的细微变化。早期作品画面元素相对繁多,色彩也相对丰富,后期作品的画面不断在做减法,冷色调中透出静谧的气质。图像多为人物及人物身体局部伴着寻常物,它们多以不合乎日常逻辑的方式出现于画面中,营造出超现实的现场氛围,人物仅有轮廓勾勒,提供可供想象的叙事空间,在对绘画本体的强调与关系处理中,冥想的基调自然生成。
2011年作品《帷幔》
2011年作品《平衡木》
2012年作品《徘徊场》
2012年作品《缄默者》
2013年作品《所有物》
张博夫2008年回国,2009年开始对绘画基本原则的建构进行探索,不断思考点、线、面在画面中的编排以及在有机形、几何形体、空间压缩感等方面进行实践。绘画过程中他有意避开个人感受性的介入,类似搭积木一般严苛地讨论画面中元素之间的多种关系。后期作品他摒弃掉一些机械的计划性,而是令这种非自主性的选择自然发生。张博夫表示,他的创作不会纠结于题材、色彩与图像,核心问题在于经由绘画过程让主观的认知渗入画面的结构、不加预设、回归对于绘画本体的讨论。他说在此之前画过一段时间鲜艳色彩的作品,这种视觉冲击力强的色彩也会造成一种简单,因此后期的创作减少色彩的运用,作品也从向外直接有力地抓取观众的目光转化为由内而外地缓慢散发、释放能量,在含蓄的表达中将其隐藏,并与周围环境发生微妙的关联。人物形象是他在勾勒出的线稿基础上完成创作,他之所以选择模糊、抽象的“人”,他表示具体的人物形象会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倾向与描述性,他指向的并非个体本身,而是共性意义上的“人”。
2014年作品《环形物》
2014年作品《室内滂沱》
2014年作品《能见度》
2015年作品《开关》
2015年作品《二元论》
2015年作品《黑盒》
谈及如何发现并促成与张博夫的合作,空间站负责人付晓东表示,对于发掘艺术家这一话题,她自己并不会去刻意寻找好的艺术家,认识艺术家的方式也多出于偶然,实质上则是艺术家与空间彼此在探索的路线、研究的关注点方面互相吸引所致,属于一种遭遇或者召唤。她对艺术家的选择会很慎重,比如她看好一位艺术家,但认为对方仍需时日在某些方面加以推进,并计划过几年为其举办项目,但市场不等人,可能这时候这位艺术家已在其他空间举办个展或者已经开始受到追捧。空间站本次项目中的艺术家张博夫是她高中时期的同学,属于发小中的死党,张博夫从德国留学归来后一直潜心创作,几乎不参加展览,现在鲁美任教。经过几年的沉淀,付晓东发现艺术家的新作面貌相对成熟、也具有比较强的内部艺术语言体系,是时候向观众展示一种对于绘画的新探索。事实上,付晓东对于绘画这条线索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2006年她与孙宁在站台中国策划的“上房抽屉”群展中就已开始,参展艺术家中包括现在广为人知的贾蔼力、李大方、秦琦等。而张博夫的创作同样属于带有观念意义的、在图像与语义之间呈现出复杂关系的绘画,在图像造型的使用及绘画面貌方面呈现出与其他艺术家不同的特点,在其艺术语言建构的相对完整的当下,选择在国内进行首次展示也是水到渠成。
2013年作品《留声机》局部
2014年作品《环形物》局部
2014年作品《室内滂沱》局部
2015年作品《船长》局部
在空间站该项目之外,付晓东策划的“∞Ω——绝对无限的游戏”将于本月20日在A4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参展艺术家来自美国、法国及中国,他们是:董大为、高入云、郭锐文&Kelly Michael Fox、林科、吴珏辉、王令杰&郝经芳、王欣。该项目展期三个月,是关于虚拟时代对于意识的体验与形而上追求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