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铭泽首次个展亮相芳草地·798,她笔下的这些瞬间,你可曾留意?
“我经常把自己假想成一个导演,把我的画布设计为影片中的一瞬。”
7月8日,马铭泽首次个展“一瞬·即视”在芳草地·798开幕。马铭泽擅长用冷静而理性的画面表现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片段。在她看来,传统绘画中人物的面部五官和表情受到了过分的关注,而肢体所传达的信息却往往被忽略,正因如此,她在人物作品中刻意隐去人物的面部,以背影或是身体的局部展现出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对性别身份的反思,对权力体系的窥探,以女性身份切入创作,将天生带有暧昧色彩的身体作为道具。
“一瞬·即视”展览现场
“一瞬·即视”展览现场
在作品《尊敬的No.1》中,一个没有穿裤子的女生撅着屁股对着观众,颇有些挑衅的味道。画面内容与标题的反差,恰恰体现了艺术家对于“鞠躬代表尊重”这一日常权力机制的反讽。而在《不看手表的人》中,一个人双手交叉抱在胸前,手上戴着一块金表。在这里,艺术家诙谐的提醒着我们,在当下,手表本身指示时间的作用已经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它对于佩戴人身份与品位的提示。
如果说,第一个展厅的作品通过捕捉人物瞬间的姿态向我们习以为常的惯例发出了挑战,那么第二个展厅的作品则通过构造场景瞬间的氛围,营造出一种疏离感,引发更深的思考。有些场景取自于影视作品或是书籍中的一段描写,艺术家结合自身经验对他们进行“改造”,呈现出新的内涵。
钢琴的琴键为什么全部变成了白色?梯子的尽头为什么没有窗户?在这些看似荒诞的画面背后其实暗藏玄机。在《白色琴键》中,演奏者被马铭泽设定为一位盲人,对于他来说,琴键的颜色不再重要,因为他是在用心灵演奏。这幅作品的灵感正是来源于音乐大师贝多芬。而《失误的判断》则揭示出一种盲目感,在画面中,窗户的窗棂与梯子线条维持了结构的平衡,而黑色的窗户和白色的墙面更是构造出一种近乎于苛刻的理性。然而,缺失的窗户从内容上打破了这一切秩序,它讽刺地指示出,哪怕看似再正确的路也可能出现偏差,在到达终点前,我们永远无法预知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什么。
有时候,马铭泽亦通过“瞬间”的画面,折射这一瞬间的“过去”或“未来”,像导演一般,为其加入了时间感。《安静的诗No.2》中,一艘着火的小船在惊涛骇浪中艰难航行,随时面临翻船的危险,与它的标题形成鲜明的反差。马铭泽希望传达出一种从容不迫的心境,即使着火也不用过分担心,因为浪花会将它扑灭,或许一个小时后,画面的内容就会变成一幅真正的“安静的诗”。这件作品同样体现了马铭泽对于画面结构、色彩和笔触的精准把握。黛蓝色的海水划出一道对角线,层叠的色彩层次呈现出水的肌理;白色的浪花在油画颜料的反复堆叠中,彰显出厚重的力量感;小船上的火也为了配合画面的整体色调被调整为淡黄色。正是画面本身的平衡,使这幅描绘巨浪翻滚的动势的画作,与展厅中其它表现安静的门缝、衣柜和房间的作品毫不冲突,并形成一种有距离的互文关系。
无论是人物局部的一瞬,场景角落的一瞬,还是夹杂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一瞬,都体现了马铭泽对于日常生活的细微观察,当我们面对以臀部示人的女孩儿和浸染了衬衫的墨水时,很难去忽视她作品中感性甚至私密的成分,而这些瞬间却被呈现于以黑白灰褐营造出的冷静氛围之中,折射出艺术家对于日常生活有距离的、理性而克制的“审视”,以及对于社会现状、权利系统的深入思考。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