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画廊展出苏畅首个展 小径交叉写物的肖像
11月7日,东画廊展出苏畅首次个展,展览以“小径”为题。在苏畅看来,展览就如一条与观众一同行走的小径,经过那些城市与空间的图景。
展览在JWEWLVARY ART&BOUTIQUE与东画廊两处空间展出,分别呈现苏畅在2015年格兰菲迪驻村计划期间和返回上海之后的最新创作,如同两条交叉的小径,呈现一种对话关系。
苏畅在苏格兰驻留期间的创作
出生并生活于上海松江的苏畅,城市变化和建筑上的打破与重建贯穿了他的视觉记忆。学习绘画出身的苏畅并没有选择绘画作为创作的媒介,他并不认为媒介应该成为限定艺术家的区间,而他自己更愿意将作品归于雕塑语言的讨论而非装置。在2007年毕业后,苏畅曾经在比翼艺术中心短暂工作过,也是在那时,他创作了早期作品《澡堂》,以水泥、砖等建筑材料为元素,重建了与自己记忆有着紧密连结的澡堂空间。这也是苏畅对于城市空间和内在情绪捕捉的开始。
被搜集的鸟羽
在参与格兰菲迪艺术家驻村计划的过程中,苏格兰的清澈感染了苏畅,给予他安静思考的空间。在他看来,他是“在苏格兰训练自己的直觉”,在苏格兰多变的天气之下,苏畅将徒步作为日常,在深入当地的行走过程中,与当地的原始材料相遇,如山毛榉木的木段、苏格兰达夫镇格兰菲迪酒厂处特有的苔藓、天然形成的色彩明亮的石块。他以一种不改造的叠加和组合方式,以这些就地采集的材料进行组合。如翻越当地几座最高峰时在山顶捡拾的石头的堆叠、枯枝连结而形成的手骨、以酒标材料揉捏而完成的褶皱。
苏畅选择一块巨大的山毛榉树树干,使用斧头反复劈砍,将自己置于一种重复的动作序列中,呈现了粗糙与手工感极强的对于脚部的刻画。最终他将这件作品留在苏格兰,将小尺寸的小稿带回到上海。
依据苏格兰人形象所默写的塑像
枯枝构成的手骨
树干上伴生的苔藓
“小径”展览现场
《嘲讽墙》(局部)
而在东画廊展出苏畅以石膏、铝板、沥青等媒介创作的作品,记录了苏畅对物的肖像过程,则更为淋漓地将苏畅对于动作直白的书写呈现出来,更呈现了其非暴力性且强有力的行动力,在个体动作的加入之中,以人的动作做功,并完成物的肖像。
一组白色石膏为主体的雕塑《站立》站立于空间之中,四个柱子的交错,完成了对建筑结构的拆解,使苏畅从早期创作对于建筑完整性描述的塑造中抽离出来,以一种更为松弛的方式讨论与人所居于空间的的内在关系。苏畅有意打破了以石膏对物的完美翻制,在局部形成的破碎修补的痕迹,使空间被叠加了时间所留存的伤痕,与人等高的尺寸更是加强了与观者的对视关系,苏畅恰恰也是以写人像的方式写建筑空间。而马赛克图像的再次出现,是在有意无意中对于早期作品《澡堂》的呼应。
一组白色石膏为主体的雕塑《站立》站立于空间之中,四个柱子的交错,完成了对建筑结构的拆解,使苏畅从早期创作对于建筑完整性描述的塑造中抽离出来,以一种更为松弛的方式讨论与人所居于空间的的内在关系。苏畅有意打破了以石膏对物的完美翻制,在局部形成的破碎修补的痕迹,使空间被叠加了时间所留存的伤痕,与人等高的尺寸更是加强了与观者的对视关系,苏畅恰恰也是以写人像的方式写建筑空间。而马赛克图像的再次出现,是在有意无意中对于早期作品《澡堂》的呼应。
《站立》
《站立》(局部)
沥青是苏畅近来开始使用的材料,他在沥青马路之中寻找到人类的动作本身,作为“两条没用的路”,《躺》、《休息》以一种松散的方式呈现沥青在脱离功能性进入展示空间中的休息方式,而《咀嚼》则通过对于沥青的揉,模拟马路被反复碾压所呈现的“咀嚼感”。这种与人的情绪、动作相呼应的行为本身,与构成城市的材料一起,形成苏畅对于城市的敏感回应。
沥青在脱离功能性之后,被描述成为“休息的路”
沥青被悬置处于休息状态,还会有石子不时脱落
《愤怒雨点》
《愤怒雨点》(局部)
在对于废弃铝板的打磨中,苏畅将磨、搓等动作施以铝板之上,原本废弃的材料成为了其行动的承载者,以一种缓慢的方式进行,同时留下和缓的痕迹,却不是一种工业化的抹去甚至更新,材料上原本的划痕依旧隐藏在其中。
在展览空间现场创作的《嘲讽墙》则是对苏畅行动力的直接反应。苏畅强调个体在面对物时的直觉反应,他用从苏格兰带回的斧头将墙面凿出不同的笑脸,这种“来自墙面的微笑”既是对其直觉的书写,又与苏畅在作品中隐藏的重复行为外放。《你需要说话》则同样反映了这一直觉反射,他将松江废弃的井盖凿开,形成说话的口。
《磨》
《你需要说话》
同时,展览“小径”作为格兰菲迪艺术家驻村计划的第十四届与中国艺术家的第九年参与,获得了格兰菲迪品牌及创始人家族的长久支持。格兰菲迪艺术家驻村计划的全球策展人安迪·菲尔格雷夫也来到展览现场,他表示,苏畅在苏格兰寻找到一支巨大的山毛榉树并将其打造成为一件雕刻品,与苏格兰完成对话。
格兰菲迪市场总监Jacky、艺术家苏畅、格兰菲迪艺术家驻村计划负责人及组织者安迪·费尔格雷夫、东画廊负责人程曦行
展览将展出到2016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