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艺术中心延续新东方精神 再现当代文人意趣
6月20日, “枕流漱石——当代文人艺术展”在亚洲艺术中心开幕,参展艺术家包括蔡小松、姜吉安、李真、刘丹、邵帆、沈克龙、沈勤、史金淞、徐冰、叶永青、曾小俊,展出作品涉及水墨、油画、雕塑、版画、装置等,虽不全部为艺术家新作,但均与石、木、山水相关,空间持续构建对于东方意蕴的探讨。
展览现场
亚洲艺术中心为本次展览特意改造了展厅格局,比如新增一面白色展墙并在其中开辟一处圆形门,这一中国传统园林的借景手法令空间更加灵动,可与区隔开的展厅中史金淞2015年新作《双松图》中的怪石、金树等相映成趣,同时沈克龙的《长物•两忘》大漆的质感及材质本身的部分镂空造型独有的历史代入感,在圆门之外似乎便是世外桃源。在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朱良志看来,创造均与传统文人艺术有某种联系,又立足自我直接的生命感悟。所使用之媒材是现代的,所创造之意象语言虽与传统有若隐若现之联系,也还是现代的,但其精神气质却与传统文人艺术一脉相通,所尝试传递的正是传统文人艺术所孜孜追求的亘古不变的生命存在价值。
徐冰 2010年木刻版画作品《芥子园山水卷》
徐冰 2010年木刻版画作品《芥子园山水卷》局部
史金淞 2015年作品《 双松图》
沈克龙 2010年作品木头、大漆《长物•两忘》
竹石、山水、园林、盆景、家居环境等传统元素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人情怀及东方意蕴的表述,展览以多个视角还原一种文人态度、打造出颇具文人雅士现实生活的意境空间:徐冰的新英文书法作品与长卷形式的芥子园山水、李真禅意浓厚又充满童真的雕塑、沈勤笔下空灵虚静的山水景致、刘丹的怪石云山、曾小俊的奇树古木、姜吉安对绢这一材质的再创作与思考、叶永青以认真的乱笔介入古典山水图式、蔡小松细腻笔触下抽象冷寂的物象、邵帆及沈克龙则在于以家居的样貌映照传统、史金淞更注重的是中国人文脉中自有生活方式的传达。
刘丹 2013年作品《绉云山》
《绉云山》 局部
刘丹 2004年作品《触石兴云》
《触石兴云》局部
邵帆在本次展出的是两件十年前创作的作品,《明式竹节-2007 之二》是与明式家具的构造方式发生关联进行再创作,四块木用亚克力为支撑以榫卯结构再现竹节,竹节两端可向两侧打开。另一件作品《黑曲院风荷(无功能)-2006 之三》是在此前一件作品上的衍生创作,之前的作品“椅子”明式家具结构打开并以透明亚克力作为支撑,像是爆炸的瞬间,这件作品也为同一系列,不同的是,透明亚克力换成黑色透明镜像,造成可见另一端物象的视错觉。对于文人的理解,邵帆认为,该主题一直是他感兴趣的方面,对当下的艺术创作者而言,与文人创作的区别在于当当代艺术家的专业性,文人更在于其业余性,但其背后隐藏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表现手法会更加丰富比如诗歌、园林、书法、家具设计等等。具体于他而言,这是自然而然的创作状态,“道存于民间而不知”,中国文化是蕴含在当代艺术家的骨子里的,创作大多基于一种自然萌发。
李真2007年作品《天阙轻舟》
李真 2009年作品《浮光》
沈勤 2015年作品《仿宋人山水》
蔡小松 2013年绢本水墨《耶路-2》
史金淞的几件装置可视为一件完整的作品,嫁接出不朽的树、1200度将房子拆掉后的砖头烧纸回文明之前的状态、纪念碑般的椅子留存的是消逝的时间以及自然或社会因素消磨的结果。他表示,自己很少以创作作品的方式创作,而是与生活发生关联的生活方式的呈现,艺术于他并不是“文以载道”,更在于对生活的体验与反映。他的作品中确实有某种文化知识性表述,但他自称“武人”,创作在事实上与传统并无太多关联,仅是一个中国人文化系统内部的回应。
姜吉安作品
姜吉安作品局部
曾小俊 2015年水墨设色纸本作品《小孤山馆藏盆景》系列
叶永青参展的两件绘画是他两年前开始的另一个系列的研究。他在中国传统山水章法中以画“坏画”的方式加以创作,画面图像清晰的分为两层,古典山水与涂鸦的肆意笔触结合,他表示这种看似具有破坏性的涂鸦是以最认真的方式在画,二者并置还是可以回归山水的感觉。他认为,所谓文人就是会玩的人,不是职业的艺术创作者,文人是种自由度,业余意味着丰富,对于当代艺术家而言,可获得另外一种对事物可能性的观照。
叶永青2012年布面丙烯作品《赭石山水》
叶永青作品局部
邵帆 2007年作品《明式竹节-2007,之二》
《明式竹节-2007,之二》局部
邵帆作品《黑曲院风荷(无功能)-2006 之三》
展览将持续到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