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苗“1.62M” 强势登陆昊美术馆温州馆
9月21日,林天苗个展“1.62M”在昊美术馆温州馆开幕,展览由昊美术馆策展人陈澈策划,这是该馆迄今举办的首个艺术家个展项目,也是林天苗2012年美国亚洲协会博物馆个展之后的又一个美术馆级个展。作品为2000年以来林天苗的重要代表作及2015新作,展览中三分之二的作品为首次在国内亮相。1.62M是林天苗的身高,也是其中一件作品的名称。傍晚开幕时分,美术馆展厅内部人满为患,开幕式不得不选在户外举行,诸多机构代表及张晓刚、展望等艺术家均到场。

夜幕降临,林天苗个展“1.62M在昊美术馆温州馆开幕

策展人陈澈为观众导览
个案研究,冲破创作时间线的常规梳理逻辑
展览筹备自2013年年末,今年年初进入方案的探讨、作品落实等阶段。策展人陈澈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切入对林天苗创作的梳理,他将其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的创作作出了四个指向性分类,并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加以展示,它们分别是:身体的语言和形变、社会身份认同——文化与性别意识、机械功能性的粉碎与再造、社会性雕塑——精神探究与科学预言。
作品的分类与布展并不以林天苗创作作品的时间为依据,因为她对于同一问题的研究在不同时期均有涉及,尤其在后期会进行不同程度的再挖掘。“身体的语言和形变”包括:2004年的《眠》(一组两件)、2006年基于自己身体特征以毛发为材创作的《无题》系列三件、2009年创作至今的女性词汇《妳!》。“社会身份认同——文化与性别意识”包括:2005年以王功新的手为原型创作的《手语》系列,作品从国粹京剧旦角中的男性角色揣摩女性身体姿势及心理活动出发,这也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选取的切入点对身份及性别的探讨;《1.62M》是对2003年作品的再次创作,此次展览标题在命名时,也有意消解掉复杂的解读,试图客观、简单且开放性的对展览整体加以描述,不带有具体指向性。“机械功能性的粉碎与再造”包括:独立小展厅中2014年创作的展出为108件的《失与得》、及2015年新作机械装置雕塑《1+1+1+1+1……》。“社会性雕塑——精神探究与科学预言”包括:2005年至2011年间创作的《看影No.36》;2011年由一整套人体骨骼拆解成的大型装置《都一样》,骨骼的线性排列具备严谨的理性逻辑,丝线及包裹着丝线的骨骼在颜色上呈渐变彩虹般的处理,细节异常精致,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残酷的美学;2011年《没准儿一样》系列的四件作品有着绘画、装置、雕塑的面貌,由此可见,即便是同一时期的作品,林天苗对材料的运用在方法及态度上也有新的推进;2015新作《玩具1#》作为全新尝试,在作品张力及视觉冲击力上均有所加强,这是一件动态的装置雕塑,圆盘由大到小相互串联,打磨光滑,公转及自转赋予它全新的生命,另一端的球体与之构建平衡之势。

一、作品之“身体的语言和形变”
2004年作品《眠》

《眠》其中一件的局部

《眠》另一件的局部

2006作品《无题》系列

《无题,NO.1》

《无题,NO.1》局部

《无题,NO.2》

《无题,NO.2》局部

《无题,NO.3》

2009年创作至今的作品《妳!》

《妳!》局部

《妳!》局部

《妳!》局部
“再策展”理念的完美实施
进入展厅左手边第一件作品霸占整个长廊区域,美术馆展厅墙壁全部粉刷为白色,配合这件白色棉线的作品,空间将原有的独立小展厅加以改造,拉伸展墙并放低小展厅的门廊高度为1.62米。棉线建构出一面有形透气的墙,它将空间一分为二,观众体验这件作品必须弯腰,始终受限着行走完全程,对强权或标准的挑战之外,观众也有一种空间及心理的双重压迫感。作品在幽默中透着自信。正如艺术家施勇走进作品时所讲:“要想了解林天苗的创作,必须放下自己的身体、放低姿态。”
《1.62M》创作于2003年并以群展、及林天苗与王功新双个展的形式展出,此次在昊美术馆温州馆的全新呈现再次赋予这件装置作品新的生命,正如林天苗所说:“作品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甚至展厅位置出现,每次都带给人新的感觉,此次是以全新的思考方式对待这件作品,作品表现得极致、视觉及心理观感均得以加强。”这种处理方式也是策展人陈澈对“再策展”理念的一次完美实施,他表示,不同于油画、雕塑类作品,装置作品在展期结束后艺术生命力如何延续进而焕发生机,同时,装置作品需与具体空间发生关系、与观众构成互动,从而对作品产生新的认知。
此外,新作还有更多新意等待发掘。《妳!》是一件高7米有余、高达3米的作品,创作自2009年至今。这件作品的题目经过了几番商定,由起初的《女性词汇》到《女也》最终到目前的繁体书写的“妳”与“!”,这一名称的改变与确定更多意义上出于一种社会文化层面的综合考虑。透过丝线的气体有着极强的设计感和时代气息。新作的两件机械雕塑装置在色彩处理上充满童趣,本身这种颜色很难调出,这也是此次展览难得的具有绘画性的作品。

二、作品之“社会身份认同——文化与性别意识”
2005年作品《手语》系列

《手语》其中一件

《手语》另一件

《手语》局部

作品《1.62M》创作于2003年,这件装置作品在新的空间重新焕发生命力
向外生长,新作自信更霸道
对于这批新作,在策展人陈澈看来,尤其《1+1+1+1+1+1……》与《玩具1#》与此前的《无题》、人体的毛发、床垫等作品的私密性相比,视角更宏观、层次也更丰富,外漏的霸气已十分明显。没有常规雕塑作品的体积感与厚重,林天苗将它处理的很轻盈。尤其是《1.62M》现在的呈现方式也更加自信、更加霸权,虽然林天苗排斥被冠以女性主义艺术家,但她已经在不自觉地与此保持距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身的话语权,“新作的体量都很大,很男性视角、工业气息,静静地看进去又可从粗放坚硬内敛的外框中发现阴柔细腻的一面。她已经开始大胆的向外走了,有这种转变非常不容易。”
展览呈现仅作为个案研究的一部分,随后的一个月之内,陈澈将会进行深入的本文撰写环节并出版画册,文本研究包括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达.芬奇、其他女性艺术家做相关的类比研究;在展览研讨会鲍栋、孙冬冬、杨北辰等诸多年轻学者与批评家与黄专、新任OCAT深圳馆艺术总监刘秀仪、尹在甲及艺术家等不同身份嘉宾,以“从身体语言到精神预言——身体、性别与身份”为题讨论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探讨方向。

三、作品之“机械功能性的粉碎与再造”
2014年作品《失与得》,此为108件

《失与得》部分作品

《失与得》部分作品

2015新作雕塑《1+1+1+1+1......》

《1+1+1+1+1......》打磨光滑之物的表面绘画

《1+1+1+1+1......》局部,此为支撑部分
Hi艺术=Hi 林天苗=林
材料的属性之外,更是态度
Hi:你对丝线这一材料的选择,更多意义上出于什么考虑?
林:材料本身并不对我构成限制,我一定要将材料运用得非常自如,一定要将他运用到和以往习惯不一样的状态才罢手。与材料相比,我更看重对材料的态度。之所以选择丝线,与我的成长经历有关,小时候妈妈绣东西或者缝补衣物,我也参与其中。这种材料,在我的身体范围内可驾驭,作品呈现出来之后往往又超出身体的驾驭范围,我将材料看成扩张性与被控制的双向关系进行思考。比如,新作的小雕塑作品我一定要发现材料本身的另一重特征与属性,创作的时候我并不去考虑我自身为一个女性,这个问题解决了之后,在反方向或者以不同维度进行思考。
Hi:看原作对人的视觉尤其心里层面的冲击是很大的。
林:的确,我的作品也必须看原作,才能体会材料的敏感性与尖锐性。很早的时候我就作品中心理状态或心理空间对我的意义。 这涉及到心理空间如何加强作品的整体性思维问题。
Hi:以缠绕、编织的手法进行创作,手工性意味着工作量巨大。作品强调身体的介入,内在的时间性中是否涉及更多?
林:有的作品创作长达五六年,有的也要几个月。我很喜欢这个过程,在其中可以发现很多不同的东西,每一次都是对传统方式与文化的重新认知,它为我创造一个思维空间,使我安静下来思考很多问题,最后线本身对我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四、作品之“社会性雕塑——精神探究与科学预言”
2005-2011年创作的作品《看影No.36》

《看影No.36》局部的棉线

2011年作品《都一样》

艺术家施勇在作品前说:原来死亡也可以如此美丽。

骨骼排列的起始部分,丝线包裹的每一个身体局部

骨骼排列将收尾处,色彩包裹的背后是理性的残酷之美

每一根线垂落在地面,层层叠叠,优雅有序

墙面为2011年创作的《没准儿一样》系列四件

《没准儿一样No.6》

《没准儿一样No.6》局部

《没准儿一样No.5》

《没准儿一样No.5》局部

《没准儿一样No.2》

《没准儿一样No.2》局部

《没准儿一样No.3》

《没准儿一样No.3》局部

2015新作机械装置雕塑《玩具1#》,是一件动态作品

《玩具1#》盘面局部

《玩具1#》的球体
我更看重直觉
Hi:这次展览陈澈以策展人的视角对作品作出了学术梳理与研究,那作为创作者,谈谈你近二十年的创作,其中涉及到的变化与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林:我的作品还是以直觉为导向,没有特别的设计或者设想。很早之前我将所有东西分为雌雄两种状态,哪怕是一张纸或一碗水,我会考虑它们之间如何转换,然后从这个角度入手,在材料方面逐渐关注自己身体状态的变化、身份的变化,从年轻到成为母亲、步入中年。也就很自然的去思考女性问题,长达七八年的时间我都在思考、观察、研究、尝试。
Hi::直觉在你创作中占有多大比重?
林:我觉得直觉占非常大的比例,五六年前,我试图以观念为先导,直觉其次,但后来我发现自己并不是那类艺术家。我的创作偏重直觉,这种直觉来源于每个艺术家的经验、教育及成长背景,不同的地域文化带给人的直觉不同,而且每个艺术家在观念及处理方式层面也千差万别,所以我就开始觉察到经验非常重要。
走向自由
Hi:以作品举例说明这是一种怎样的变化。
林:六七年的时间,我通过对词汇的收集与研究,远古时代、民国时期、文革时期、一直到互联网时代的关于女性的不同词汇,有女性的自省、参与社会的深度在拓展、自嘲的同时也有自信的建立,某些女性身上都存在这些成分,把控的也非常好,我认为这是一个阶段。下一个阶段我认为是自由的阶段,对生命、生命的重新组合的理解,比如骨头与工具的嫁接,在丧失原有工具功能性的同时,它成为新的生命体,进而获得一种放松或释放,同时对此新的诠释视角也便产生。起初我对骨骼时心生敬畏的,后来发现它的美,动物与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很微小。人类在制造工具,工具在某种意义上是骨骼的延伸,当我加入教育、医疗等概念之后,力量也在这种变化中形成了。比如《玩具1#》是与工具连接的想法,我希望摆脱所有束缚,尝试能否呈现一种随心所欲的自由状态,就像小时候玩玩具时的感受。
Hi:目前一些装置艺术家更强调观念,作品展示效果可能会相对粗糙,你的作品精细甚至奢华,那在作品观念与视觉语言呈现方面,你如何做出权衡?
林:观念非常重要,视觉呈现也是,二者不可替代,正如戏剧不能被剧本代替。我认为不同艺术家对待视觉语言的呈现方式不同,有的仅是一句话或一个色块,这种界限得到了扩展,已经不是问题。我的作品的手工性与我学设计的背景有关联,设计注重实用性与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