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宏涛“欲望的熔点”陈朗慕“世界”马晟哲“1024”三展亮相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A厅屠宏涛个展“欲望的熔点”
10月22日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于A厅推出“屠宏涛:欲望的熔点”个展,B、C展厅推出青年艺术家陈朗慕“世界”个展,D、E厅推出“马晟哲:1024”个展。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B、C展厅陈朗慕个展“世界”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D、E厅推出马晟哲个展”1024”
对于屠宏涛的展览而言,本次个展将呈现艺术家近几年来以“人物肖像”作为绘画对象的最新系列创作,这也是艺术家继“风景系列”之后,在创作风格上又一次进行的重要演进与实践。在此之前的2013和2014年,屠宏涛连续两年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个展,而这一次在时间跨度上较长。本次展览中的作品虽最终完成于近两年,实则生成自2010年后至今艺术家对“人”的主题的持续观察与思考。一直以来,屠宏涛的作品着眼于现代人独有的精神状态,这一着力点在屠宏涛的肖像画中更直接地放大和凸显出来。


距离2014年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屠宏涛个展已过去三年时间
在新作中,屠宏涛对人物的选择源自朋友圈、知识界、艺术圈,以及生活中、旅途中偶尔邂逅的某张面孔、某个姿态。屠宏涛运用了类似莫迪里阿尼的构图,尽可能地过滤人物的衣饰、发型和背景,以求突出肉身的地位;在语言方面他强调了线,不是流畅、确定的线,而是流动、游移不定乃至相互纠缠、毁损的线;与之相应的是,从造型上远离了现代主义经典肖像的雕塑感与体积感,而更接近弗朗西斯·培根式的“浅浮雕”,以屠宏涛自己的话来说,他的平面化处理追求的是墙壁和岩石表面的风化效果。

屠宏涛 《哼唱》 27.9×21cm 布面油画 2015

屠宏涛 《蝴蝶》 230×180cm 布面油画 2017
观看屠宏涛的肖像画,我们发现其中的人物都感受着或多或少的痛感、压抑和分裂,并在反观自我的瞬间体会到出离的自由。对屠宏涛来说,当下最切身的体会,都只是他艺术的起点,而不是内容。他对画中人的观察和刻画,正如他基于植物和风景等对象的创作一样,不仅仅是为了记录或批判,更是为了找到一个更完整的自我。他通过线条、空间和视觉逻辑的建构,在“自我”、“对象”、“世界”的三元关系中,用创作的行动寻找着高远而可靠的“真实”。

屠宏涛 《界线》 210×150cm 布面油画 2016-2017

屠宏涛 《礼赞》 30×21cm布面油画 2012-2013
而陈朗慕个展“世界”则由蜂巢青年策展人杨鉴策划。继2014年“荒原”个展、2015年“黑铁时代”个展之后,“世界”将呈现陈朗慕的最新创作,他在绘画中建筑了自治的时空,并将个人对记忆与时间的体验与之相融,就此划分和框定了其主体观认知的“世界”,而其间时空的交叠感既有着对当下的焦虑又隐含着对未来的预期。

陈朗慕绘画融合个人经验与家国历史

陈朗慕 《人造森林》 175×240cm布面油画 2017
陈朗慕在摄影和历史图片中寻找那些带有特定时刻及时间变迁性质的部分为素材,对艺术家而言,这些历史证据似乎提供了某种可能性,画布成为艺术家个体和过往相互敞开的场所。陈朗慕成长于衰退中的中国东北工业基地,或许与此有关,他察觉到寻找一个集体性的根源让自己更清楚地辨识个体,在这个前提下,通过绘画这种个人化的方式将资源整理、安排到画面构成中,成为一种叙述、参与和占有的方式,是艺术家个人对于当下作为历史话语的一次主动生产,也是艺术家利用历史作为切口所进行的主体性创造。

陈朗慕 《荒诞剧》160×200cm 布面油画 2017

陈朗慕 《容器》 110×140cm 布面油画 2016
陈朗慕绘画中的人物通常被过滤掉具体的身份和特征,有时人物甚至被抹去或遮蔽面部,而仅强调他们的肢体语言和表达,通过这种方式,艺术家成功地将观众引入了一个在宏大的虚构历史时空中观察真实人类共性的收看方式,从而使其绘画的舒适区域得以成立。

陈朗慕 《盛宴》180×180cm 布面油画 2017

陈朗慕 《先知》160×255cm 布面油画 2017
出生于1985年的马晟哲,自2008年视觉传达专业毕业后至今,一直将计算机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第二主体,对计算机偶发生成的图像进行处理并应用于创作,人与机器在交替占领主导的反复中推动创作的演进;展览名称“1024”,日常专指作为计算机数学中的进制标识。马晟哲运用写实的手法提取抽象的计算机图像,并最终将无法解读的机器意志物质化,试图以可见照向不可见,由视觉指向视觉之外的深处。

马晟哲将计算机偶发生成的图像进行处理并应用于创作

马晟哲 《2017 No.13》100x100cm 布面丙烯 2017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马晟哲曾尝试过多种不同的图像输出方式:艺术微喷能够最大化,清晰、准确地呈现图像,但是过度的客观真实对于人的视觉而言反而失真;蓝晒工艺得以捕捉动态图像的微妙细节,然而纸面上的蓝色试剂随物理环境变幻深浅,浪漫而不够确凿。为马晟哲持续沿用至今的布面媒介,携带着与绘画的历史渊源和更为显著的物质属性,承载了尤为繁琐的创作工序。在观者视线所不及之处,马晟哲冷静而又虔诚地重复着“成像”的仪式,铺陈着对于现实世界而言,无法依靠任何标准来解读的图像语言。

马晟哲 《2017 No.14》100x100cm 布面丙烯 2017

马晟哲 《PATH-21》 140x11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7

马晟哲 《PATH-32》150x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