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锋新艺术空间抽象群展第十一回,中德之间,作为一种绘画修辞的抽象
偏锋新艺术空间第十一回抽象群展“抽象,一种绘画修辞 中德艺术比较”展览现场
偏锋新艺术空间从2008年即开启的抽象艺术群展,持续十一年以来,都在梳理中国抽象艺术,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中抽象艺术的逻辑。而在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中,德国这个有着深厚绘画性抽象传统的国家,以及德国艺术家对中国艺术家们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于是在2018年偏锋新艺术空间第十一回的抽象群展中,邀请德国艺术家、策展人Thomas Eller(艾墨思)作为策展人,以16位中国、德国艺术家作为个案,探索以及发现中、德在抽象之间的相关脉络。展览已于7月21日开幕,并将持续至9月2日。
展览现场
伯纳德·舒尔茨《真实》140 x 120 cm 布面油画 1989
卡尔·弗雷德·达门《乐章》70.5 x 55.5 cm 纸本综合材料拼贴,坦培拉 1957
在参展的六位德国艺术家中,伯纳德·舒尔茨和卡尔·弗雷德·达门是德国战后艺术的先驱者,他们是战后德国最重要的抽象艺术流派“非定形艺术”最重要的发起者和参与者,其中伯纳德·舒尔茨在其绘画中,从对巴黎现代艺术的浓厚兴趣出发,探索绘画的抽象形式。卡尔·弗雷德·达门此次则是在中国的首次展出,他的创作都来源于对自己身处的矿区的生活的描绘,在各种材质的拼贴和混合中有着关于生命以及生活的厚重感。
展览现场
谭平《无题》200 x 300 cm 布面丙烯 2016
何健《风景 2》150 x 180 cm 布面纸本综合材料 2015
如果在中国选择一位可以与这两位并重的抽象艺术家,一定非谭平莫属,谭平同时也是和画廊合作良久的艺术家之一。他曾于90年代初期在德国学习。参展的另一位80后艺术家何健也曾于2006年至2011年在德国学习。德国的绘画传统无疑在他们的作品中有所显现,但在80后艺术家何健作品中,则运用了更具中国元素的“纸”这一媒介,在宣纸和底层的黑色布面之间形成的抽象元素,取代单纯的画笔的描绘,也可看作是中国传统介入抽象艺术的新的表现。
展览现场
康海涛《形式的意外》100 x 74 cm 纸板丙烯 2017
展览现场
陈心懋《 灵石图 1》32.8 x 32.8 cm 纸本水墨,综合材料 2013
张羽《上墨及阅读》 行为装置;报纸,墨,水,亚克力箱,亚克力板,木头展台 2018
开幕现场,艺术家张羽行为表演
而纸本作品的增加,也是偏锋新艺术空间第十一回的特点。画廊合作艺术家康海涛此次展出了1件较为少见的纸本丙烯作品以及5件创作于2011年的铅笔素描作品。同样是合作艺术家的张羽,除了展出了其2018年新作《上墨及阅读》以外,在开幕现场同时完成了此作品的行为表演。首次合作的上海艺术家陈心懋一系列纸本水墨作品“灵石图”。除了传统的绘画作品之外,德国艺术家卡罗莉娜·佩雷斯·帕拉雷斯带来的是2件影像作品,而中国艺术家王光旭则展出了2件装置作品,而他那些由磁铁和铁屑组成的抽象装置,又在某种内在逻辑上同德国艺术家卡尔·弗雷德·达门描绘铁矿的抽象绘画之间形成了呼应。
德国艺术家卡尔·弗雷德·达门作品(左)及王光旭作品(右)
艺术家刘坚作品
王川《欲罢》130 x 200 cm 布面油画 2006
德国艺术家恩里科·巴赫(左)及中艺术家黄佳(中)作品
本次展览除了在中国的德国抽象艺术家之间寻找一种潜移默化的关联之外,策展人艾墨思也在展览中思考了现代性和抽象中的问题。“抽象艺术”无论作为一种绘画语言,还是作为一种西方文化的“殖民工具”,一直都有遭到怀疑,这一点在中国艺术中尤其激烈。但在策展人看来“东西方之间的相互借鉴在历史上至少发生过一次或两次,事实上,在欧美现代主义发展初期,很多艺术家像梵高、布莱斯·马登为亚洲艺术及笔触着迷且深受影响,他们从水墨和书法 中收获颇丰。抽象艺术其实是一条双向路。但归根到底,艺术中的抽象本质上是一个与绘画性表现有关的话题。艺术家们深知如何通过掌控颜料、画笔、纸张或画布将其 转化为真正的艺术。抽象似乎已经成为艺术家们的日常,将意向、直觉、智识甚至无 知转化为图像。 这些在偏锋新艺术空间这些年的抽象系列展览中都有得以见证 。”
石峻《重叠》70 x 90 cm 布面油画 2018
卡罗莉娜·佩雷斯·帕拉雷斯《我该拿小的那个》22'58'' 视频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