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萬空间,转向的“风景”
拾萬空间“风景”展览现场
10月15日,由salt projects策划的群展“风景”在草场地拾萬空间开幕。和同在草场地的C龙口空间对肖像讨论的群展“门闩”相呼应,这同样也是一场看向艺术经典母题的一席展览研究。策展人韩馨逸、富源邀请了五位年轻艺术家:陈卓、季俊、刘张铂泷、吴思嵚、钟嘉玲以及郑平平,来回应当下艺术中对“风景”的理解。
陈卓胶片摄影作品
郑平平《野外三》100×63.2cm 纸本水墨 2016
关于艺术史中的风景,在二十世纪针对于风景的研究经历了两次转向:一次是以历史风景绘画为基础的视觉净化运动;另一次则将风景转变为可读文本及符号系统。风景不再仅仅作为客观的模仿与观看对象,而成为了内化于观看者自身的交换媒介、视觉占有的地点以及身份形成的焦点。
吴思嵚《伊利萨山》10'12'' 单频道录像 2016
钟嘉欣《无题家庭录像》 7'8'' 录像 彩色有声 2012
所以今天再来关注艺术中的风景,其内容将更为丰富和立体。正如在策展人所说:“人类世界从未像现在一样被如此快速与疯狂地改变与塑造,风景与人在当下的关系也变得更为密切,甚至在很多时候延伸为相互模仿的拟生状态,二者相互渗透的交互过程,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辅助人类拓展认知的复杂系统。风景已经不再单纯指涉我们所身处的真实环境,它还包含着网络及媒体之中被随时覆盖的虚拟的存在。而在虚拟网络、人工智能、人造景观盛行的今天,风景这一沿袭了历史意涵的流动介质所对应的主体已经成为技术本身,无思的技术又将风景转变为人类身份的延伸与确认。”
季俊作品《鸟惊心》、《望厂之一》 2013
参展的五位艺术家,以不同技术手段记录、编辑、再现了他们所经历的日常积累而来的自我的,抑或者社会性的风景。在郑平平的水墨作品《野外三》种,艺术家用传统的水墨技法,绘制出完全不同于传统水墨的风景,不能不说是对传统水墨构建的“风景”的一次重建。陈卓用一系列胶片摄影捕捉了现实生活中大量“魔幻”的场景,用来消减只有后期技术才可以实现的非常规风景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现实的魔幻。吴思嵚在影像作品《伊利萨山》中用3D建模虚拟的一座叫做伊利萨山的风景,并以第一视角讲述了作者身在其中爬山的过程,而在作品的声音中则再现了自己和朋友在台北爬山的的对话和环境,将现实和虚拟结合。同样在作品中构建了虚拟风景的还有季俊,他用动画的方式在作品中搭建了一些寂静的空无一人的世界,有着同现实非常接近的植物、景观以及建筑等等,而其实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它们的“科技质感”,而让你瞬间穿越到未来的虚拟风景中。刘张铂泷和钟嘉玲在影像作品中用日常生活表现的当下的人文风景,刘张铂泷拍摄了自己家石景山附近的游乐园的镜头,又截取了大量关于迪士尼乐园的影像片段,将它们糅在一起成为全球化下的处处可见的“风景”。而钟嘉玲在影片中设想了一位中年的家庭妇女的生活,其中似乎暗藏着种种悬疑,但面具化的脸、熟悉的生活场景,又能让观众从中看到大量的社会现实。
刘张铂泷《去迪士尼太远、到石景山游乐园》 24min 单频录像 2017
刘张铂泷《去迪士尼太远、到石景山游乐园》 24min 单频录像 2017
展览将持续至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