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对话•话语权
70、80年代,中国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同时,当代艺术也走进中国历史,社会拓展与激变所带来的艺术实践在当时一代年轻艺术家身上得到完整体现。9月22日,杨•国际艺术中心以“青春对话”为题带来潘德海和于凡双人联展,分别出生于1956年和1966年的二人的青春时代正处在那段“大爆炸”时期,多样性的产生必然而又带有特殊性。同时代的影响和不同方式的表达可从这一展览中窥见。
1982年左右,潘德海受到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在对八五新潮时期的绝对理性主义现象予以反思之后,寻索个人化的艺术语言成为他的思考议题。从“苞米”到“胖子”形象的转变,预示了他对充满欲望的世界的反叛。作为杨•国际艺术中心的长期合作艺术家,画廊打算为潘德海做展览已经有较长时间的计划,而同天开始的798艺术节为此次展览提供一个契机。展出的作品包括潘德海2008年之前将胖子置于各种60年代前后生活情景下的旧作和2008年之后的新作。
于凡作为中国现当代雕塑史“拓展转型”期的代表艺术家之一,所经历的社会、艺术变革与潘德海十分相似。对雕塑核心概念“形体”思索、对文化空间因素的考虑、对时间因素的沉迷是这批艺术家雕塑作品中最能显现的特点。在此次所展示的作品亦有两件于凡从未展出过的新作,其中《跌落的猫》将一只猫从跌落、稳住身形到落地的过程分为七个动作,自上而下的不同姿势排列,最终形成一个时间过程的刻划。
潘德海绘画作品与于凡雕塑作品在杨•国际艺术中心围绕“对话”形成两种诠释:既是不同艺术种类对时代反映的对话,也是80年代左右造就的艺术特征与当今时代艺术特征的对话。对于杨•国际艺术中心来说,尽管这是一次以作品销售为最终目的的展览,也在艺术史范围内完成了基本“对话”的意义,但是如果深入理解“青春对话”的所指,此次展览又略显实力单薄和证据不足,对于一个好的展览切入点来说,杨•国际艺术中心还需要有一个更加具体的艺术家选择范围和学术上的清晰思路。
于凡作为中国现当代雕塑史“拓展转型”期的代表艺术家之一,所经历的社会、艺术变革与潘德海十分相似。对雕塑核心概念“形体”思索、对文化空间因素的考虑、对时间因素的沉迷是这批艺术家雕塑作品中最能显现的特点。在此次所展示的作品亦有两件于凡从未展出过的新作,其中《跌落的猫》将一只猫从跌落、稳住身形到落地的过程分为七个动作,自上而下的不同姿势排列,最终形成一个时间过程的刻划。
潘德海绘画作品与于凡雕塑作品在杨•国际艺术中心围绕“对话”形成两种诠释:既是不同艺术种类对时代反映的对话,也是80年代左右造就的艺术特征与当今时代艺术特征的对话。对于杨•国际艺术中心来说,尽管这是一次以作品销售为最终目的的展览,也在艺术史范围内完成了基本“对话”的意义,但是如果深入理解“青春对话”的所指,此次展览又略显实力单薄和证据不足,对于一个好的展览切入点来说,杨•国际艺术中心还需要有一个更加具体的艺术家选择范围和学术上的清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