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凡首次个展 “置上”呈现艺术涅槃
与前两位被提名的陈文骥、王玉平一样,于凡成为第三位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被提名者的理由也是因为他“在对传统继承的基础上,一直在思考艺术与当代的关系”。除此以外,他们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点是:内敛、低调、不活跃,在越来越明星化的当代艺术圈,他们一直与所谓的主流艺术保持着“疏离”的“边缘”姿态。
10月28日下午,“置上——于凡作品”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三层拉开帷幕,该展览作为于凡在国内的首次个展对他个人而言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这位早在90年代就因为行为、装置等作品浮出艺术舞台的“激进”艺术家,却在90年代末主动选择了“回避”,开始运用写实具象的雕塑语言进行尝试。隋建国说:“写实雕塑正是在于凡这一代开始落地生根。”
展览展出艺术家从2000年至今12年间创作的40多件作品,所谓12年一次小轮回,于凡坦言自己在2010年-2011年进入了创作的瓶颈期,“产量”锐减。经过短暂的低谷,今年于凡有了新的突破,一口气创作了五、六件作品,策展人冯博一将这个展览比喻为于凡的一次“凤凰涅磐”。这次展览也是他创作高峰低谷全貌的一次客观呈现。
从于凡的作品中能看到他十多年来的思考方向和对艺术语言的艰辛探索。从早期的《如何向你的过去解释未来》到他2003年创作的《刘胡兰的牺牲》,于凡一直在用当下的视角和造型语言看待和处理曾经的历史;从他用自己的方式转换传统陶俑雕塑的视觉感受的“唐三彩”系列,再到他近期的《包裹的马》,他试图摆脱造型的种种束缚,用心去创造他所感知的一切。最具鲜明特色的是他的一系列喷漆系列的作品,其中包括广为人知的《白马与水兵之三》。此外,挂在墙上的那些具有浮雕特色的雕塑,也颇具形式感。从展出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于凡的作品更多反映的是他个人内心的感受,没有宏大的主题,没有过于激烈的批判,只是他看待周围事物的一种方式,细腻但不震撼、优雅而不强烈。
于凡的作品涉及丰富的题材和多种形式的探索让整个展览呈现出丰富面貌的同时,却也模糊了于凡的主要创作线索,甚至偶尔会让人产生这是个群展的错觉。
或许就如冯博一所说:“这12年的创作过程对于凡来说,或许是他给自己安排的课程,每一个阶段的系列作品如同在与雕塑史各个时期的对话与交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一路走来的脉络,以及他在东西方之间的缝隙里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于“凤凰涅磐”后的于凡,我们还将拭目以待。
展览展出艺术家从2000年至今12年间创作的40多件作品,所谓12年一次小轮回,于凡坦言自己在2010年-2011年进入了创作的瓶颈期,“产量”锐减。经过短暂的低谷,今年于凡有了新的突破,一口气创作了五、六件作品,策展人冯博一将这个展览比喻为于凡的一次“凤凰涅磐”。这次展览也是他创作高峰低谷全貌的一次客观呈现。
从于凡的作品中能看到他十多年来的思考方向和对艺术语言的艰辛探索。从早期的《如何向你的过去解释未来》到他2003年创作的《刘胡兰的牺牲》,于凡一直在用当下的视角和造型语言看待和处理曾经的历史;从他用自己的方式转换传统陶俑雕塑的视觉感受的“唐三彩”系列,再到他近期的《包裹的马》,他试图摆脱造型的种种束缚,用心去创造他所感知的一切。最具鲜明特色的是他的一系列喷漆系列的作品,其中包括广为人知的《白马与水兵之三》。此外,挂在墙上的那些具有浮雕特色的雕塑,也颇具形式感。从展出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于凡的作品更多反映的是他个人内心的感受,没有宏大的主题,没有过于激烈的批判,只是他看待周围事物的一种方式,细腻但不震撼、优雅而不强烈。
于凡的作品涉及丰富的题材和多种形式的探索让整个展览呈现出丰富面貌的同时,却也模糊了于凡的主要创作线索,甚至偶尔会让人产生这是个群展的错觉。
或许就如冯博一所说:“这12年的创作过程对于凡来说,或许是他给自己安排的课程,每一个阶段的系列作品如同在与雕塑史各个时期的对话与交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一路走来的脉络,以及他在东西方之间的缝隙里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于“凤凰涅磐”后的于凡,我们还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