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剑、孙浩双个展艾米李画廊开幕 新水墨“逆光”下的“夜奔”
彭剑 “逆光”现场
5月28日,彭剑个展“逆光”以及孙浩个展“夜奔”分别在艾米李画廊A、B展厅同时开幕。同属于八十后的两位新水墨艺术家,都在水墨这样的传统媒介上都形成了自身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并且在传统和西方绘画之间寻求着表达形式之上的关于绘画和精神的内在边界。
艺术家彭剑(中)
展览现场,作品中物的形状和色彩之间形成的关系也延续到了画外。
彭剑1982年生于湖南岳阳,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现生活工作于杭州。此次展览是艺术家与艾米李画廊的首次合作,共展出艺术家12件作品,其中除了一件2012年的旧作,其余均为2016年新作。
彭剑《无名之书》99x97.5(cm) 纸本设色 2012
2012年的《无名之书》是彭剑这一系列创作中最早的一件作品,为了呈现其创作的完整性,艺术家特意从藏家手中将作品借来展出。同样以大量的书籍入画,创作前后的变化依然很清晰,色彩上的更加大胆和在画面结构上对物体之间关系的突出都让目前的画面更加直接。而在艺术家看来,除了画面上的变化,前后最大的差别是自己对物体关系的呈现,由最初客观实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能够更加主观的表达。
《十里远》纸本设色 80×183cm 2016
“物派”的绘画观念,在彭剑的创作中更清楚的看到了自己在哪里,可以去向哪里。通过书籍、魔方、箱子、积木来表达物体之间呈和的关系,是彭剑绘画中主体。在不同的画面中,这种关系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有些是叠障式的,有点像传统山水,有着前景、中景、后景如此规矩的呈现方式,有些则是简单的拉长,有些则看上去很遥远”。而在作品关系的表达中,国画出身的彭剑不仅借鉴了中国绘画中散点透视的塑造空间的方式和界画的精细描绘方式,也有着西方立体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思考及构图方式,并且其中不乏日本版画浮世绘的影响。在彭剑的作品中,看似精工细作,实则强烈的西方抽象性内在的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中国水墨的固定格局,使得画面中的物象焕发出更多重关系和叙述。
孙浩“夜奔”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艾米李的展厅布置在每个个展中都极为精致。
如果说彭剑的水墨作品是通过物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艺术家主观上对于绘画的思考,对于绘画的态度和和对绘画的理解。那孙浩的水墨作品中则更多的是对隐藏在水墨形式背后的精神性的强调。
艺术家 孙浩(左二)
孙浩1980年生于山东临沂,先后就学于鲁美和央美。2005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材料与表现工作室硕士毕业后,工作生活于北京。“夜奔”展出了艺术家创作中的“奔马”和“佛像”两个系列的创作。
孙浩“佛像”系列作品
马和佛像,都是孙浩创作中最重要载体,但载体背后的更多的是人的精神性的传达,所以在孙浩的作品中,马多以肖像——这种源于人的绘画形式出现,而佛像也更多的呈现出一种人化的形象。在艺术家看来,他更期望的是作品可以传达给人某种在黑暗中期待光明、在迷失继续向前的力量,这种力量甚至可以是一种面对人生的态度。
《马的肖像1》(局部) 纸本水墨 97×90cm 2016
在展出的奔马系列中,可以看到艺术家经历了从抽象到具象写实的转变,孙浩在经历了短暂的在水墨形式抽象表现的尝试之后,回归到具象写实,在他看来:“抽象的的尝试是水墨和具象边界常识所达到的一个状态,但是当作品陷入对材料属性表面效果迷恋的时候,精神性是很难呈现。回到具象的写实中,先从精神表达入手,然后从精神性上来散失掉画面具体的特质更加具有说服力。做减法不是故意扔,而是一种自然的丧失,丧失很重要。”所以在作品中,孙浩用水墨这种东方材质,描绘了一幅幅马的肖像,带有英雄主义的能量的积蓄。而用水墨这种有太多不可控因素的媒介来描绘写实的具象,是一种极大的考验,而这种考验在艺术家看来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性的表现。
《马的肖像2》(局部) 纸本水墨 97×90cm 2016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