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70后艺术家的图像“三重奏”,吴翦展览在南京开幕
3月22日,艺术家吴翦大型个展在南京四方艺术湖区美术馆举办了开幕仪式,此次展览以“三重奏”为主题,深度展现了艺术家吴翦的创作历程,通过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让观众领略到不同时期艺术作品随时代变迁的魅力。
展览期间艺术家吴翦和学术主持李国华谈及生活和创作中的一些感悟。

开幕式合影
李国华(以下简称李):你最新的作品是从哪一年开始转变的?
吴翦(以下简称吴):从2016、2017年开始。当时我希望在绘画中加入行动元素。早期我的作品以黑白为主,风格粗砺。但随着时间推移,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感受到时代的不同,内心也产生了突破的需求。这种内在驱动力促使我寻求画面上的改变。

《忆马远-黄河逆流》布面油画 540x320cm 2009
李:具体是怎样的突破?
吴:首先是要打破过去的自己。长期的黑白创作强化了画面的批判性,但我想突破这种惯性,于是开始尝试加入鲜艳的色彩。然而,单纯的颜色变化还不够,我需要另一种元素来平衡这种转变。于是,我引入了刀割的手法——在画面上划出闪电般的裂痕。闪电象征着神秘与破坏,契合我想要否定过去、重组画面的想法。
割裂后,我会缝合画布,并在裂痕处涂色,将其作为痕迹保留。这一过程不仅是平面的营造,更是行动的介入:通过破坏、插入、改变,最终修复画面,形成一种合力。闪电般的痕迹成为画面语言的一部分。

《 愈 合 》 布面油画 综合材料 250x540cm 2020
李:你的转变似乎源于两点:一是对社会感受的变化,二是艺术语言本身的突破。社会变化容易理解,但为何在艺术语言上,你会从深沉的黑白灰转向鲜艳的色彩,尤其是大量使用蓝色?
吴:并非所有新作都鲜艳,有些刀割仍基于黑白灰调子。根本原因在于生存语境的变化——无论是文化还是流行图像,都与过去不同。早期坚持黑白灰,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年轻时的冲动表达;而现在,那个支点消失了。第二点是我主动寻求突破,哪怕可能是错的,也要尝试。我的思想底色未变,但通过装置、三维材料等经验,我意识到行动参与能让平面绘画更有趣——破坏原有的完整,引入新的因素。

《乐园》 布面油画 320x720cm 2010
李:抛开改变的原因,你认为行动介入绘画带来了什么?尤其从刀割到射箭,许多艺术家都用行动改变绘画(如丰塔娜的刀割、其他艺术家的火烧),你的方式有何特殊?
吴:行动的关键在于改变了创作逻辑。就像古人执笔与我执笔的差异,我的行动映射了我与当下社会的关系。人到中年,经历亲人离世等事件,这些“无法避免的元素”带来刺痛感。因此,早期的闪电系列虽色彩艳丽,却隐含伤痛;而现在的色彩运用,正是为了制造华丽表象与刺痛感之间的反差。我追求的不仅是视觉效果,更是画面背后的“意味”。

《远景之二》 布面油画 150x250cm 2024
李:对我而言,疫情带来的最深刻影响是普遍蔓延的挫败感。过去我们总在讨论开放未来的可能性,如今却缄口不言。这让我联想到你所说的——这个看似五彩斑斓的世界实则布满伤口。而你的新作品,使用射箭的方式,正是对这些伤口的艺术回应。
吴:确实如此。经济整体下滑带来的心理变化是微妙而深远的。当社会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时,人们往往无暇深入思考;而当下困境反而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生活的重量,体会各种因素对个体的影响。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人之为人的高贵之处,或许就在于这种能力——即使深陷生活泥沼,依然保持对星空的仰望,对美好的追寻。这正是人性的光辉。
将这种思考转化为射箭创作时,我不仅是在回应社会状态,更在完成一种艺术转化:那些箭孔最终被塑造成璀璨的星星,既是对伤痛的记录,也是对美好的重建。生命就是如此微妙——它既包含我们不得不承受的伤痛,也蕴含着主动创造的可能。我的星空系列追求的,正是这种矛盾中的平衡。
李:射箭造成的伤口最终又被你涂抹弥合,这是否意味着你想用艺术治愈或掩饰伤痛?
吴:人生本就是矛盾体,含泪与微笑并存。我的作品同样如此。
李:听说亲人病危的经历深刻影响了你的生命态度。过去你愤怒、激烈,现在是否多了一种无可奈何?
吴:生命的成长是逐渐通透的过程。如今我更愿“放下”——努力做事的同时保持内心的敞开。这种状态反映在作品中,既有冲突也有平和。比如射箭作品允许他人参与,引入偶发因素,但最终我会将其修复为璀璨的星空。这既是对社会状态的应对,也是对美好的仰望。

《繁星》 布面油画及综合材料 250x540cm 2025
李:这种形式是否更多是技巧上的探索,而非精神层面的转变?
吴:两者皆有,但最终回归绘画本身。行动参与后,痕迹成为画面语言的一部分,这是绘画无法单独达到的效果。
李:对比比利时艺术家吕克·图伊曼斯用概念整合图像的方式——他被称为绘画拯救者——你的方式是用外力(射箭、刀割)破坏再重建。这是否可能滑向形式游戏?
吴:艺术家固守风格确有重复的风险。但我始终在尝试和判断,不会停滞于单一形式。就像黑白创作20年后突然转变,未来同样可能突破射箭的框架。

《银河之三》 布面油画 100x150cm 2024
李:你现在的生命状态与黑白阶段的愤怒激昂相比有何不同?
吴:少了愤怒,多了对生命重量的体悟。内心更加敞开,不再执着于确定性。艺术的不确定性正是其魅力——过于笃定反而会限制可能性。

《星空之一,星空之二,星空之三》 布面油画及综合材料 250x150cm(3幅) 2025
李:你把画面交给射箭的偶然性,又亲手缝合,是否隐喻你对未来的态度?过去笃信开放自由,现在是否觉得未来模糊?
吴:全球都处于迷茫中,无人能笃定未来。我的艺术也是如此——让图像自己去流浪,因为本就没有什么是固定的。
李:在AI时代,绘画的图像功能被削弱,你的“流浪”或许正是一种回应。
吴:是的。艺术家真正追求的,是让思想与方式自由流浪。
吴 翦|Wu Jian
1970 年 生于江苏大丰
1994 年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
个展
2024 年“星际行旅”吴翦个展,问象艺术空间 南京
2023 年“蜕变”,南视觉美术馆 南京
2021 年“火树银花”吴翦个展,问象艺术空间 南京
2007 年“ 阵风”——吴翦作品展,先声画廊 北京
1994 年 吴翦油画展,南京艺术学院展厅 南京
曾参加蒙彼利埃双年展(法国蒙彼利埃),墙-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中国北京),重塑中国当代艺术(美国纽约),后先锋中国当代艺术(中国香港),中国抽象艺术三十年(西班牙巴塞罗那),釜山双联展(韩国釜山),未曾呈现的声音-威尼斯双联展平行展(意大利威尼斯),萧条与供给-第三届南京国际美展(中国南京)等展览,曾获美术文献提名展文献奖,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