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瞌充梦东” 从仿佛若有光,到半梦半醒间的豁然开朗
2019年5月18日,宋陵个展“瞌充梦东”在池社开幕。

甬道


通过不规则的、“初极狭,才通人”的甬道进入展厅先是一片令人不安的黑暗,接着“仿佛若有光”,墙体隔开一方狭长的“玄关”。成像灯打在《梦的时间》和《无题》两件作品上,使得纸本水墨多了一种LED显示屏的通透感。《梦的时间》与《无题》都是山水风景,至此,观众对于展览已经有了一定的预期。





展览现场
然而,“仿佛若有光”之后的“豁然开朗”却完全推翻了先前的预期。远处墙上满墙的“美妙的痛苦”系列与两边冰冷的器械写生结合后生成出一种怪异的超现实的不真实感,难以分清是现实还是梦境。这跟展览的名字“瞌充梦东”不谋而合。“瞌充梦东”一词源于宋陵的一枚印章,语出杭州方言的发音,意味着人在半梦半醒之间晕晕沉沉、迷迷糊糊的状态。但对于艺术创作而言,何尝不是一种大梦初醒、妙手偶得的神仙状态?

《无题》 70×50cm 纸本水墨 2013

《无题》 70×50cm 纸本水墨 2013

《静物2号》56×40cm 水墨纸本 2014


《器件》55×44cm×4 纸本水墨 2015

《虚构20号》172×90cm×3 纸本水墨 2019

《虚构15号》85×55cm 纸本水墨 2017
“美妙的痛苦”是宋陵描画的一系列处于高潮的人物肖像,这个时候正是人类在清醒的时候最接近“瞌充梦东”的状态。宋陵在下笔之际已经想到要用两张纸作画,并执意要缺失脸庞的一角。这其实还是源于中国传统水墨中的留白概念。没错,整场展览乍一看很难看出来,但确实全部都是纸本水墨作品。那些冰冷的异形的器具仿佛泛着冷冷的光,却又在渐渐融化滴落。这源于宋陵在2014年的一组静物临摹,而这组最正常不过的静物写生置身于整个超现实的展厅中反而成为了最不正常的存在。策展人刘畑刻意如此安排就是为了凸显其中的反差。

《临摹07》40×40cm 纸本水墨 2017(有印章)

《临摹10》74x74cm 纸本水墨 2017(有印章)
“异形”的理念体现在此次展出的大部分作品之中,从临摹宋画中被赋予剖面的鸟,到莫名长出尾巴和触手的手术工具,宋陵的“瞌充梦东”仿佛是在邀请观众走进他朦胧中的奇幻梦境。

《美妙的痛苦9》170×100cm 纸本水墨 2013

《美妙的痛苦10》170×100cm 纸本水墨 2013
据悉,本次展览将展至2019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