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窟”墨斋开幕,水墨为媒,窟为境,影为题

作者:刘霞 2017年11月18日 资讯展览
位于北印度那揭罗曷国,阿那斯山岩之南的瞿波罗窟,是古印度著名圣地。据观佛三昧经卷七记载,“佛陀尝于此石窟度化龙王眷属,因龙王至诚劝请留止于此,佛陀遂于窟中作十八变,踊身入石,犹如明镜,在于石内,复映现于外。距十余步远望,则如见佛金色相好、光明炳然之真形;近观,则冥然不见,以手触之,唯余四壁。诸天众等闻佛还入窟中,皆来供养佛影,影亦为其说法。”
墨斋“影窟”展览现场
墨斋“影窟”展览现场
以上,便为墨斋INK STUIDE今日开幕的水墨群展“影窟”名字的由来。在策展人杨浚承看来,“佛影窟”典故中反应的正是艺术创作中关于媒介和图像本质的核心问题:图像的力量究竟源自再现的对象、物质的构成、时空与仪式语境、还是作者和观者的虔诚?它会否恰恰是其间一种不断的徘徊和纠缠?
墨斋“影窟”展览现场
墨斋“影窟”展览现场
墨斋“影窟”展览现场
墨斋“影窟”展览现场
在此思考之上,杨浚承邀请了秋麦、黄致阳、熊辉、洪强、李华生、李津、马文、吴少英,8位艺术家,从装置、影像、绘画多重媒介展示了艺术家在个体创作中对时间、空间、表现、再现等问题的回应。为突出主题,策展人也将展览现场以艺术家“小个展”的方式呈现,突出了传统展示中“窟”的形式。而同时作为一个“水墨群展”,本次展览也以个案的方式表达了艺术家建立在传统美学基础之上的,对“水墨”的突破,也让我们看到了以佛教为代表的传统宗教在美学中的重要性。
熊辉 《传移摹写XII(熊海合作)》 纸本水墨设色 2017
熊辉 《传移摹写XII(熊海合作)》 纸本水墨设色 2017
艺术家 熊辉
艺术家 熊辉
熊辉 《传移摹写XII(熊海合作)》(细节)
熊辉 《传移摹写XII(熊海合作)》(细节)
熊辉作品创作过程
熊辉作品创作过程
熊辉(1988 年生于香港)是山水画家熊海之子,但他并未走上传统水墨之路,水墨传统于他甚至是一种困扰。而同时在作为著名山水画家父亲的光环下,水墨在熊辉这里更成为一种希望与之分离并将其消解的“父权”。熊辉记得孩提时代曾在在父亲的构图上偷偷加上一块打乱全局的石头,他以其他媒介创作多年之后, 从 2012年开始在水墨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使用解构手法,摒弃传统笔墨,并从创作者与媒材、 个体与父权,以及两位创作者之间的权力博弈中寻找表达的自由。
洪强 《净化 IV》系列
洪强 《净化 IV》系列
洪强 《净化 IV》系列
洪强 《净化 IV》系列
洪强 《净化 IV》 纸本水墨 2016
洪强 《净化 IV》 纸本水墨 2016
洪强(1970 年生于昆明)是香港教育大学的教授。他的博士专业是艺术创作及古典中国哲学。他在造访释迦摩尼觉醒之地菩提迦耶时 ,被古代的佛雕深深打动,随即用指尖沾墨,在笔记本上迅速摹拓下佛像肉体般的生命感。在后来愈发投入的礼佛途中,洪强最具代表性的互动多媒体作品摄取了佛教对于时空与身份的观念。
艺术家马文(左)
艺术家马文(左)
马文《看山是山》
马文《看山是山》
马文(1973 年生于北京)成长于美国,在装置、绘画、录像、公共艺术、 设计、行为艺术、戏剧等领域不断变换身份尝试装作,由她编导和设计的装置戏剧《惊园》曾在纽约林肯中心和亚洲协会上演。作为北京奥运会创意团队的核心成员,她与水墨传统重逢,在本次展出的《看山是山》的作品中,艺术家通过一池墨来“观看”50片悬于空中的手工制作的“云朵”,开完成一件作品空间上的多元观看视角。而在如同呼吸般闪烁的等观众,云朵投射在墙面的景致不断变化,如梦如幻,而一滴没过一分钟便会滴入池中的墨汁又不停的将你从这种幻影中叫醒。
秋麦作品展示空间
秋麦作品展示空间
艺术家 秋麦(左二)
艺术家 秋麦(左二)
秋麦 《影幔#2(龙门)》摄影、宣纸 2007
秋麦 《影幔#2(龙门)》摄影、宣纸 2007
“影窟”墨斋开幕,水墨为媒,窟为境,影为题
秋麦(1969 年生于纽约)1991年移居北京之后,通过摄影和书法来认识中国。并且摄影引导他深入了解了中国山水画传统,山水画的美学转而又塑造了他的观看视角,令他关注微观与宏观、瞬间与永恒之间的关系。秋麦的佛窟系列摄于2007 年左右,恰好赶在一波旅游潮流和修复工作之前记录了佛窟的原始状态。在现场的展示中,艺术家将作品放大喷绘在宣纸上,模糊的不确定性,以及似有还无的虚境也对应了策展人影窟的切入点。
李津 《舍身饲虎》 高丽纸、水粉 1981
李津 《舍身饲虎》 高丽纸、水粉 1981
艺术家 李津
艺术家 李津
李津 《禅语》 纸本设色 1993
李津 《禅语》 纸本设色 1993
李津最新作品
李津最新作品
李津(1958 年生于天津)则一反往常作品中色彩明丽的都市食色图景,而通过从起80年代早期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到两次旅居西藏对宗教题材的追寻,再到最新的对自我精神内观的的几件作品,呈现了艺术家源自80 年代在敦煌花费一个月时间临摹的一件敦煌壁画作品开始的,对内体和精神深入内观的严肃探讨。
黄致阳作品
黄致阳作品
黄致阳作品细节
黄致阳作品细节
黄致阳 《千灵显 1701》 绢、水墨、矿物颜料 2017
黄致阳 《千灵显 1701》 绢、水墨、矿物颜料 2017
黄致阳(1965 年生于台北),以水墨和高色域矿物颜料创作的抽象彩绘著称,但其艺术实践同时涉及用天然材料制作的雕塑和以生态为主题的公共装置。既展现了佛道和理学中的整体世界,又涵盖了当代现象学和科学对世界的涌现性和非线性的洞悉。
李华生作品在墨斋空间展出现场
李华生作品在墨斋空间展出现场
李华生 《0601》 纸本水墨 2006
李华生 《0601》 纸本水墨 2006
李华生 《0104》 纸本水墨 2001
李华生 《0104》 纸本水墨 2001
李华生(1944 年生于四川宜宾)隐居西藏的生活方式,以及其的绘画方式——手绘线格,让其作品有一种近乎禅修仪式感。这些线格记录了他持续而细微的身心变化,每一幅线格都是一段往昔岁月的印记。
吴少英 《花海》 单频道带声音视频  13‘13“ 2017(截图)
吴少英 《花海》 单频道带声音视频  13‘13“ 2017(截图)
吴少英 《花海》 单频道带声音视频  13‘13“ 2017(截图)
吴少英 《花海》 单频道带声音视频  13‘13“ 2017(截图)
吴少英(1966 年生于澳门)同样是以为多媒介创作者。她与一位舞台导演合作,创造出一种即兴、非叙事、以人体姿态为基础的“肢体剧场”,而她自身则从最初的提供影像背景,最终成为了台上表演者之一。在展出的作品中,艺术家以液体为媒介编排光影戏剧,在用纸、画布捕捉墨色流动的丰富经验中发展出独特的个人风格。 
展览将延续至2018年1月19日。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