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美术馆年末压轴之作 久违的吕胜中反思“上世纪”

作者:史伟摄影:史伟 2015年11月9日 资讯展览
吕胜中,是‘85新潮美术重要的代表性艺术家,上世纪90年代频繁出国办展,一年之内就由四五次或者更多个展项目,这使他跻身国际、声名远播,但吕胜中却选择在这条金光大道上“刹车”停下来了。这远不止他“飞”累了这么简单,各中原因只有吕胜中知晓,展览的主办方甚至只给他定了去程的机票,希望他留在海外,根本没想过他要回国的事情。在上世纪90年代,艺术生态的样貌相对简单,吕胜中发现周边人得生活才够“真实”,艺术不被人理解,艺术媒体的报道也限于小圈子内部的自娱自乐,不与社会产生关联,而身边更多的则是在艰苦环境下从事创作的年轻艺术家们。这是上世纪90年代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一个真实缩影,基于对国内艺术生态的思考,吕胜中尴尬地发现他不过是西方艺术大餐中的一道“冷盘”。这样一直走出去,真的能为文化做点什么事吗,意义在哪?“我想逃离”,吕胜中说。
 
今日美术馆计划为吕胜中筹备个展的计划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张子康馆长任期之时,此次的项目更是现任馆长高鹏三顾茅庐的真诚打动了吕胜中。在今日美术馆去年的展览计划中该项目即已提上日程。高鹏表示,该项目是今日美术馆及他个人心目中最理想的个展模板形态,同时它是该馆继8月探索“未来”后,重回人文关怀、关注民族文化的又一大制作。展览开幕简单到只有吕胜中和高鹏两人,一段对吕胜中在央美办公室及教师生活的原汁原味的拍摄纪录,没有架子,吕胜中全程话不多,采访中也是他与拍摄者轻松聊天的模式,这种感觉就像观众们也在当时的现场,没有任何花哨的环节。
 
是的,作为艺术家的吕胜中太久没有做个展了,这也构成业界对他的最大期待。吕胜中对学生呵护有加,桃李已满天下,甚至有很多晚辈的成就及关注度已经超过他,就像在去年对他的一次采访中他提到的,他希望年轻教师们在艺术上有更多积累和成就,教学上吕胜中承担了多了一些,他是无私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他从不避讳把学生、实验艺术系、学院的点滴成就推到大家的视线当中,这甚至都包括新入学学生的姓名背景图文资料等,在他的朋友圈除了能窥见他作家的日常之外,还有作为师长的责任。中央美术学院实验系的创办到由系升级为学院的十年,是吕胜中人生中的又一重要篇章,他称此为有意义的事。而在这期间,从艺术创作及展览项目呈现的角度看,他艺术家的身份是隐没的,正是在此意义上讲,今日美术馆的“上世纪”更可称为他艺术生涯的关键节点、新的艺术创作的新起点。一位耳顺之年的艺术家可以布展到次日的早晨六点,从这细微处我看到的更多是感动,对于艺术创作的态度。
展览主题为“上世纪”。为什么聚焦讨论上世纪?对此吕胜中做了诠释,在此我更倾向引用全文,以便观者感受先生的思想轨迹。文末他的署名标注着“于北京转折点”,转折点其实是他自2007年就开始住的地方,央美主楼他的那件位于转角处的办公室。
【壹】
我原本并不情愿地登上艺术之舟船是在上世纪70年代,很快发现了其中的乐趣,并为此付诸全部的精力与情感。但已然成为一种职业的艺术行当在当代并非是人类安放精神与灵魂的净土,这让我曾有两次想逃离出局,被朋友说成是“今之古人”。最终发现是逃不掉的,因为当代没有桃花源。
和那些当代艺术家们相比,我显然有些“土”。有一同行曾认真分析我与他之间的不同,就说我更像一个农民。这是必然的事儿,中国人的祖上大都是从庄稼地里走出来的农民,从一个持续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国度变脸“现代”人,难免马脚露出。而我的父辈一直留守在那里,我虽不再务农,但身上肯定带有更多的泥土。
不管是古人还是农民都让我反思,不适当代或因天生愚钝或有自在的立场,而我相信自己不傻,谨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修养身心。
 
【贰】
1980年前后开始钟情于民间美术,发现那些植根于乡土民俗中的朴素形影浸染着深沉博厚的中国文化原本,值得我倾尽全力从中获知并吸吮营养,以滋补虚弱的文化体态。这样的工作在那时如坐在一条冷板凳上。首先因为以“洋”为美的价值观已成全民共识,“土”为其反意。另因为文化主流并不把庶民审美传统当做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文化弄潮儿连孔子都要反,更不用说土得掉渣儿的泥塑或纸花。
其实直到现在,急于奔向现代的人们依然不顾一切地加速赶路,舍不得腾出足够的精力接续传统的文脉。虽有不少人意识到了传统的价值,但急功近利之心往往把高举的旗帜摇成招商的幌子。因此,我宁愿坐在昨天的冷板凳上守望,不让落在我手上的那份遗产遭受雾霾尘埃的腐蚀。
 
【叁】
2000年之后,我基本上没有认真的做艺术家,全身心放在“实验艺术”介入学院教育的工作之中,这比弄几件作品做几次个展更富建树的意义与难度。学生的缕缕出彩让我骄傲,新学科建设的学术梳理也让我对艺术这点事儿掰扯的更清,思维更有活力,只是没有时间抒发不断涌动的创作激情。因此,将许多灵感的火花暂且压在草木灰下,待捂到足够火候的时候自然绽放。
在今日我要做个展,却突然发现我生分于当下的艺术气候,甚至害怕那些开幕式上灯红酒绿间的圈内外交际。由此怀念起2000年之前的境况——没有那么多画廊、美术馆,也没有开幕酒会或“爬梯”,没有阔达豪华的艺术家工作室,也没有惊人火爆的艺术市场与掮客炒作……我觉得自己今天的启程,必须从那里开始,为此我得意的放声大笑。
 
【肆】
在上上世纪末叶,尼采宣称西方的上帝死了,并提出“一切价值重新估量”——地球文明积重难返,世风日下,人已变形,因此必然要出现一种新的“超人”,让“万物永远还原”。然而,上帝的确不作为了,“超人”迄今没有出现。接下来的世界几近癫狂,人类越发任性放荡,东方深受传染,也动摇了中国人一贯矜持与自信的风度。辱虐自己民族的暴徒甚至被奉为豪杰英雄,眼见拔本塞源,耳闻数典忘宗,号称与五千年的文明传统彻底决裂,而丢魂西去。
对于中国来说,上世纪是社会性质转型的启动,是所谓新文化的发源地,是“现代化”的开始。我们在百余年来试图解决的问题,都是上世纪的问题,这期间历经坎坷,代价巨大,所要的却并非今天的结果。可以说,实际意义上的新世纪还没开始,如果谁误以为到达“现代”而感到眩晕,这不是倒时差,要警惕患得“植物神经紊乱”。
时间去哪了?
我想,如其在被称为“现代”的梦魇中过把瘾就死,倒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
 
2015年10月10日于北京转折点
“有压力,有忐忑,同时让我看到一种期待”,对于这个展览吕胜中如是说。对他最大的慰藉莫过于作为艺术家的创作自由,所有展出的作品由他做主,完全不是上世纪90年代海外机构决策的模式,时代在变,这个展览及艺术家对该项目秉承的心态也是。
占据今日美术馆二、三、四层的11件作品分为四个篇章,共同构建出“上世纪”的叙事结构:“觅魂”、“再见”、“实验”、“新篇”。作品位于展厅中的位置如下,二层四件——《大公鸡》、《座无虚席》、《彳亍》、《人墙》;三层四件——《心情备忘录》、《山水书房》、《生命——瞬间与永恒》、《大平安》;四层三件——《对画/话——没话找话、两地书》、《地方天园》、《空书.辞海》。为此,今日美术馆的展厅结构做出了很大改动:比如二层为新作《座无虚席》搭建出的独立空间,电梯门打开每次限制参观人数为两人。以及二层展厅里面区隔出的小空间,《座无虚席》与相邻的“红厅”一脉两联之外,这部分的作品非常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剪纸如珠帘下垂到地面,地面的一对小红人可被观众带回家,每人仅限一枚,持作品到美术馆前台区域盖章留念。三层中展示的作品包括创作于1990年的指画、纸本拓印的30件作品《心情备忘录》,每件作品的细节都可玩味,线条交织处或留白或密不透风,依稀可见艺术家思想及情绪涌动的痕迹。移步换景,在《心情备忘录》之后,脚步之前的是别致的2003年为参加第十五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创作的经典作品《山水书房》大型装置。在四层空间内,是创作时间跨度很大海量的手稿,此外,小过道中的《地方天圆》以纸为媒介做的雕塑创作时间为2007年,身旁经过的业内人士说道:“这件作品好早啊,李洪波这个就是从这里来的,你看老吕他影响了多少人啊!”
 
值得去看几次的展览,跨年展,有两个月的时间细细品味。虽暂时没有画册出版,不过可以期待的是12月5、6日有两天的研讨会,有兴趣的朋友可申请参加。
从吕胜中与友人交谈中得知,他布展至开幕当天的凌晨6点
从吕胜中与友人交谈中得知,他布展至开幕当天的凌晨6点
开幕展厅水泄不通
开幕展厅水泄不通
展览开幕现场,后为作品《大公鸡》
展览开幕现场,后为作品《大公鸡》
发布会上,放映的吕胜中接受采访的影像资料,走进一个艺术家真实的日常
发布会上,放映的吕胜中接受采访的影像资料,走进一个艺术家真实的日常
吕胜中接过学生送的蛋糕
吕胜中接过学生送的蛋糕
实验艺术学院学生为吕胜中准备的与海报画面“同款”的蛋糕
实验艺术学院学生为吕胜中准备的与海报画面“同款”的蛋糕
《大公鸡》局部
《大公鸡》局部
《大公鸡》局部
《大公鸡》局部
《大公鸡》局部
《大公鸡》局部
《大公鸡》作品旁的小件雕塑
《大公鸡》作品旁的小件雕塑
剪纸装置作品《彳亍》,彳亍(chichu)意为行走,天地间铺展开来
剪纸装置作品《彳亍》,彳亍(chichu)意为行走,天地间铺展开来
《彳亍》局部的“脚印”布满墙与地面
《彳亍》局部的“脚印”布满墙与地面
纪念碑一般的“柱”
纪念碑一般的“柱”
“纪念碑”身的图案
“纪念碑”身的图案
《人墙》装置现场
《人墙》装置现场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垂落到地面的剪纸小红人
垂落到地面的剪纸小红人
地面的小红人剪纸观众可取一件带回家
地面的小红人剪纸观众可取一件带回家
《人墙》空间内
《人墙》空间内
2015年新作《座无虚席》,对毛泽东时代艺术形态的反思。空间限流,每次仅限两人共同进入拍照、体验
2015年新作《座无虚席》,对毛泽东时代艺术形态的反思。空间限流,每次仅限两人共同进入拍照、体验
一共三个沙发,成百件小型雕塑铺天盖地
一共三个沙发,成百件小型雕塑铺天盖地
雕塑局部
雕塑局部
肆意挥洒的《心情备忘录》
肆意挥洒的《心情备忘录》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2003年作品《山水书房》大型装置
2003年作品《山水书房》大型装置
作品入口
作品入口
书房内的阅览须知
书房内的阅览须知
《山水书房》内的总书目
《山水书房》内的总书目
观众在山水中抽取书来阅读,同时她也构成作品的一部分
观众在山水中抽取书来阅读,同时她也构成作品的一部分
观众在书房内体验,目前只有桌子上的书可供翻阅
观众在书房内体验,目前只有桌子上的书可供翻阅
1987年油画原作、2015年修订再作的《生命——瞬间与永恒》
1987年油画原作、2015年修订再作的《生命——瞬间与永恒》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三组系列创作
三组系列创作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吕胜中1980年至2000年民间文化采风与田野调查地图(局部)
吕胜中1980年至2000年民间文化采风与田野调查地图(局部)
文献式纪录田野调查
文献式纪录田野调查
采风期间的图像资料
采风期间的图像资料
2000年创作的剪纸作品《大平安》
2000年创作的剪纸作品《大平安》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画面中心的局部
画面中心的局部
“文字”局部
“文字”局部
《空书.辞海》这件作品的泥土是开幕前一晚的零时才运到展厅
《空书.辞海》这件作品的泥土是开幕前一晚的零时才运到展厅
泥土中生长出的灵魂
泥土中生长出的灵魂
《地方天园》
《地方天园》
作品局部纸的肌理
作品局部纸的肌理
文献手稿类作品可谓海量,《对画/话——没话找 话、两地书》创作于1992-1998年间 
文献手稿类作品可谓海量,《对画/话——没话找 话、两地书》创作于1992-1998年间 
部分作品
部分作品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