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轶伦个展“Go◼d Finder” 将黑店开进站台中国
4月18日,周轶伦个展在站台中国展出,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对规则不安分的改写。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呈现,“耳朵和英语对于绘画很重要”,“没用的东西即将成为潮流”,“黑店”,“仓库”。与所理解和期待的展览构成不同,这四个部分实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空间划分,或者说,这是作为艺术家态度的一部分以及对于展览方式所构建的一种描述,以彼此渗透的方式存在。
“耳朵和英语对于绘画很重要”,恰恰与这次的展览名称有关。“Gold Finder”,以霓虹灯的方式,被悬挂在站台中国的一层中央,作品代替了以往对于展览名称的提示,也本就是作为展览名称存在的作品。周轶伦从所谓中式英语的最直接的方式出发,以涂鸦的方式,将自造词中的L涂黑,“Gold Finder”就变成“God Finder”,词义从“掘金者”完成了向“神的寻找者”的转化。
而“黑店”与“仓库”,则成为周轶伦对展览环节的规划。
黑店则是其一直希望在展览空间中实现的部分。“黑店”,通常说的“杀猪店”,会毫不犹豫地宰客。而周轶伦将其中的“黑”作为颜色和日常文本的语意进行引申。作为VIP晚宴的《黑色料理》同样是作为周轶伦创作的一部分,一场全部与黑色食物相关的料理,在其似乎是涂鸦式的黑色圣母绘画的呼应下,似乎带有了一种宗教的仪式感。
“没用的东西即将成为潮流”,或许是对周轶伦最好的注脚。
作为流行文化的拥趸,周轶伦喜爱潮牌,会收集篮球鞋,穿孔与刺青更是成为其日常状态的一部分。这次,他也是将展览名称,自己纹在颈部,只有在镜像中才可读。收集是他日常的状态,茶具、墨镜,甚至是那些被废弃的纸箱等等。在绘画之外,他围绕旧物进行创作,周轶伦更愿意将这一过程描述为对于“绘画之外的训练方式”,所有的训练都是为了让自己画得更好。
这次,周轶伦将其工作室的状态迁移至展览空间中。与工作室的堆积不同,展厅中装置与绘画的放置有着一种剧场式的排演。铅笔线条的绘画方式、金属边框形态成为绘画完整的边缘、边框色彩的投影成为对黑白作品的补充等等,周轶伦展开了他工作的不同方向。“有的人喜欢在一条线索上深入,成为系列,而我更喜欢尝试不同的工作方式,或许点到即止。”他坦诚。或许,这种尝试最大程度地捕捉了周轶伦的创作冲动,那作品之中,不论是笔触还是综合材料的加入,都伴随着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装置与绘画的并置,同样是将常规的观看与消费式的体验结合,贯彻“黑店”的概念。旧物改造的衣服明码标价地有序陈列,那些纸箱构成的人体模特,或是对维纳斯的多重描述,消防员的制服由于十字的张开,而有着某种宗教经典形式的指向。当被问及流行文化的潮流如何影响了其创作时,周轶伦表示,原来对于潮流有过热情和追逐,在一段时间之后,可以发现流行的内容是不断重复或被局部放大的,如同迷彩的复兴一般。
展览启用了站台中国的另一处展厅,将原本就已经用作仓库的空间转为陈列作品,展出的“是比新作还新的作品”。“你试想有一个展览,那势必要有可以存放作品的仓库。”空间中弥漫的崭新的颜料味道尚未散去,提示着周轶伦对于过往作品的修改刚刚完成,而作品被保持在创作结束的状态,简单的悬挂或是干脆立在塑料薄膜之上,若想走近看看作品,脚下还会发出泡泡破裂的声音,彻头彻尾地贯彻作为“仓库”的属性。
2014年,周轶伦在杭州开设了“老百姓大画廊”,随着展览的推进,在艺术家之外,有了另一重身份。空间被称之为画廊,周轶伦却不以画廊作为定义,以形式更宽泛的“黑店”描述更为准确。在相对缺少空间的杭州而言,“有地方展示就是好事,是不是画廊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