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展开幕,红砖美术馆以开馆的五周年展望下一个五年
2019年7月18日,红砖美术馆开幕五周年馆藏展,以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丹·格雷厄姆、何子彦、黄孙权、黄永砅、加藤泉、安德里亚斯·穆埃、劳拉·普罗沃斯特、邱志杰、安德烈斯·塞拉诺、沈远、里克力·提拉瓦尼、吴山专&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温普林、肖鲁、邢丹文17位艺术家的作品对美术馆的五年进行了一次深情的回顾与展望。

沈远《井》550×230×250cm 木、水 2010 红砖美术馆收藏 © 沈远

劳拉·普罗沃斯特《尽其所有》9’42’’ 高清影像 2015 红砖美术馆藏 © 劳拉·普罗沃斯特

吴山专& 英格- 斯瓦拉·托斯朵蒂尔穆罕默德·布鲁伊萨《物权1-30》76.5×57.5cm×30 水彩 2005-2007 红砖美术馆收藏 © 吴山专 & 英格 - 斯瓦拉·托斯朵蒂尔
吴山专& 英格- 斯瓦拉·托斯朵蒂尔穆罕默德·布鲁伊萨
2012年,从黄永砅的《千手观音》成为收件馆藏开始,红砖美术馆逐渐明晰了自身“收藏即传承、共享即教育”的价值取向。2014年正式开馆以来,红砖美术馆始终关注当代艺术的历史与现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切面呈现多场大型展览,如冰岛-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道隐无名”;观照亚洲文化、哲学、政治与社会现实的“仪礼·兆与易”;将享有国际盛誉的法国“杜尚奖”通过“高压 - 杜尚奖·法国当代艺术现场”,全面介绍给中国观众;第一次将中国古家具以“设计”之名与欧洲丹麦家具设计大师的作品对话,举办了“识别区:中国·丹麦家具设计”展;黄永砅“蛇杖 II”大型国际巡展等展览,从不同视角建构起红砖美术馆对当代艺术多维度的思考。

黄永砅《千手观音》1800×800×800cm 铸铁、钢架、各种物品 1997-2012 摄影:邢宇 红砖美术馆藏 ©黄永砅

里克力•提拉瓦尼《无题 2010(北京国贸第三期;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97x97x560cm,77x77x760cm 竹子、鸣禽
2010 红砖美术馆藏 © 里克力•提拉瓦尼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声音银河》尺寸可变 不锈钢、镜、卤素灯 2012
2014年北京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摄影:邢宇 红砖美术馆收藏 ©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2014年北京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摄影:邢宇 红砖美术馆收藏 ©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2018年,红砖美术馆成立艺术文献中心,陆续接收到30多家来自个人、机构、画廊、艺术媒体等文献、图书、资料的捐赠,包括包括东八时区、泰康空间、常青画廊、香格纳画廊、《Artforum》杂志、《典藏》杂志,艺术家邢丹文、黄锐、肖鲁等。

吴山专 & 英格 - 斯瓦拉·托斯朵蒂尔《浇筑生铁 》28×16×120 cm 红砖美术馆收藏 © 吴山专 & 英格 - 斯瓦拉·托斯朵蒂尔

何子彦《无名》21’51’’ 单频道高清投影,环回立体声 2015 红砖美术馆藏 © 何子彦

邢丹文《个人日记》摄影 1993-2003 红砖美术馆藏 © 邢丹文
除了一楼展出了数件国内外馆藏艺术家作品之外,此次展览还在二楼特别设立馆藏文献图书区、公众借阅体验区及丹·格雷厄姆作品《精选辑》试听区,试图以多样的展示手法给观众带来层次丰富的参与体验。文献区同时展示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在红砖驻地创作的手稿作品,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艺术家作品背后的创作线索。作为红砖美术馆新纳入的重要收藏,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的作品《军械库》以照片形式首次亮相,这件承载了艺术家创作系统的“工作室”,喻示着生生不息的创作思想发源地,将开启红砖美术馆下一个五年。

捐赠仪式现场 (左起)红砖美术馆创始人闫士杰,东八时区创始人罗伯特及夫人
据悉,本次展览将展至2019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