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记忆 马晓腾个展亮相今日美术馆
《雀鹰》(左)与《四姑娘》(右)
麻花辫、格子纹,是过去的味道。单看海报,似乎对展览的期待不大,因为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好戏还在后头。5月17日,马晓腾在今日美术馆内搭建了自己艺术创作中的首个舞台,“重读”是首次献唱的曲目,并以此献给同代的他们。
《游泳池》205×600cm 布面丙烯 2010
策展人汤宇是一位八零后小伙,与六零后艺术家马晓腾的结识还得从2010年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展说起。因聊得来,相差二十几岁的他们成为了好友,时不时聚聚,聊聊创作。作为马晓腾的第一个个展,汤宇并没有按照一般思路,为艺术家打造回顾式大展,而是节选了马晓腾自2007年以来创作的一系列重读记忆的作品。它们与入口处展示的老作《鲁迅之死》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在风格面貌上与他过去的作品形成了很大的区别,但是它们依旧关系到社会中的个体。艺术家试图回到个体本身,探以此究个体在真实生命处境中的状态。”汤宇说道。艺术家描绘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发生的小事儿。花衬衫、牛仔裤,是改革后的时髦风。马晓腾还原了当时的语境,重读了自己的记忆。这里没有触及国家意识形态的沉重感,而是通过观看的方式,叙述了个体生命的遭遇,唤起了同代人泛黄的记忆。
《街》210×460cm 布面丙烯 2007
马晓腾觉得,创作的时候就像在拍电影。从人物的发型到身上的衣物,从手边的道具到场景的布置,他通过对这些物象的编排,创作出一幅幅看似简单却内藏玄机的剧照。“2007年我已经40岁,青春虽然过去,却看的更透彻。”如何表达不再居于首位,他觉得“表达什么”才是创作中的领头人。科班出生的马晓腾学的油画,而此次展出的作品均以丙烯创作。“丙烯虽可与油相融,但我选择了它与水相亲的特色。”马晓腾去掉了油画过于西化的深厚与凝重,转而通过平面化、流动感,体现中国艺术家旧有的对图像文化的感知方式。除了经营图像,马晓腾还通过色彩,再现视觉上的记忆。“刚才有位女士对我说,《纺织姑娘》勾起了她当时在工厂生活的日子。” 展览现场既有他的班主任、初中同学,也有他的学生们。六零后、七零后的观众,在此找到了自己成长中的那份经历。而作为八零后的青年,他们似乎成为了真正的旁观者,穿越时空回到孩童时代,观看周围的人与事。展览将持续到5月27日。
《纺织姑娘》205x290cm 布面丙烯 2012
《你丫忒慢》 39.8cm x 99.7cm 布面丙烯 2014
《四姑娘》205×290cm 布面丙烯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