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心广,在北京公社建构人格化的土
8月29日,杨心广在北京公社举办了第三次个展“坏土”。展览主题的拗口与“观念性”使观众不得不亲自站在艺术家身边听他讲一讲何为“坏土”?或许还要配合北京公社新闻稿中的阐释:此处的“坏”并非是艺术家对土有好坏的评价与界定,而是将“坏”引申为人文含义:将土壤从客观的自然状态中提取出来,使其进入以人为主导的道德体系中,形成人格化的自然物与人的对立关系。
杨心广 《坏土一号》 740 x 910 x 3 cm, 520 x 820 x 3cm 土,铁 2018
主展厅中土壤占据了大部分的面积,与人可以穿行和活动的空间分庭抗礼,两者之间被艺术家以极其繁琐的分界线区隔开来。 展厅里两片土壤的边界由钢条折弯、截段、焊接制作而成,有的呈圆滑的曲线,有的则呈硬直的锐角,像是经历了无数次的谈判磋商而划分的各自的疆域,细节处蕴含着纷争与冲突。
杨心广 《坏土一号》 740 x 910 x 3 cm, 520 x 820 x 3cm 土,铁 2018
杨心广 《坏土一号》 740 x 910 x 3 cm, 520 x 820 x 3cm 土,铁 2018
为了将展厅地面上被铁条圈出来的面积被铺满,杨心广与北京公社在郊区建筑工地购买了几方泥土,并准备在展览结束后将其送回原地。他保持着土的自然状态,不刻意种植,也不把偶然发芽的生命铲除,目的就是为了构成自然的土与人造铁片之间的对比性;围绕在土之外的铁片高约3cm,是杨心广在展场内利用几天时间亲自焊接而成,仿佛在展馆地面上“圈地”,又像是“画地为牢”。
杨心广 《坏土一号》 740 x 910 x 3 cm, 520 x 820 x 3cm 土,铁 2018
杨心广最早的创作是从取消物质的原本状态开始的,他擅长使用草、木、土、石等自然物料作为媒介来进行创作,认为自然材料的天然性更接近物质的原本状态,而在他的创作中这种原本的物质状态被有意地消解,从而强化在这基础之上的人文属性。
杨心广 《坏土一号》 740 x 910 x 3 cm, 520 x 820 x 3cm 土,铁 2018
除了两件颇具“大地艺术”的装置之外,展场的小展厅中陈设着艺术家的另一件装置作品《坏土2号》,并成为诸多观众争相“留影”之处,源于那一面高度正适合反射人体的镜子,虽然远远看上去镜子表面被曲线符号遮蔽。杨心广将泥土成条装挥洒在镜面上,镜子上涂有胶性材料,可以将落在上面的泥土条黏住,即使竖立起来也不会因为引力而掉落。人工制作的镜子与铁架结构与泥土并置,同样讨论了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关系。
杨心广 《坏土二号》 220 x 316 x 20cm 不锈钢,土,铝,铁 2018
在杨心广看来,网络与人工智能的兴起使人类经历着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在此之前,人们对于纯天然的自然空间的感知是实在的,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而高科技使人类被植入到一种由电子数据组成的虚拟空间之中,这种生存空间较以往相比是割裂的,使人们沦于半人半电子的生存状态中。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享受的同时,又在无形中冲击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杨心广 《坏土二号》 220 x 316 x 20cm 不锈钢,土,铝,铁 2018
展览持续至2018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