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勤、陈琦双个展首次合作艾米李 娓娓道来那片宁静的“海”
艺术家陈琦、艾米李负责人李颖、夏可君博士、艺术家沈勤(自左向右)
沈勤“那时·此时”个展现场
11月15日, 艾米李画廊迎来双个展沈勤“那时·此时”及陈琦“数字时代的复数艺术”,到场嘉宾云集。两位分别生于50末及60初的南京艺术家沈勤及陈琦在生活中不仅是惺惺相惜的挚友,这也是今年两位二度同时开幕的展览。从作品的面貌来看,依旧延续了沈勤作品里不食人间烟火的路数,最新创作的黑色系列作品《黑水墨-村 11.15(1)》再现了江南文人宁静致远的幽静及追古的气息。然而,陈琦则更愿意做一个传承者的角色,在传统与科技快速运转的今天,如何在不断拓展的数字时代里,将传统的版画语言延续下来,这在陈琦看来,则是他这一代艺术家的责任。
沈勤“那时·此时”个展现场
有趣的是,两位经历丰富的艺术家,在成为艺术家之前都曾分别拥有不同的职业,包括拍摄广告、电影的沈勤,对于传统与今天的视觉语言则有着更为多元的理解,画面的点、线、面的基本元素,与空气中均匀散布的光线与空间都有着不可脱离的关系。在此次个展里,我们会看到横跨十年时间的作品面貌,沈勤对于水墨语言孜孜不倦的探索过程,总能激发它对新事物的敏感度。刚于今年7月在苏州博物馆举办了“洇·氤·霪·滢—沈勤个展”,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筹备,将一份有云烟供养,散发着水墨芳香,通透空灵、轻薄飘渺、若即若离、似幻似真的水墨境界诠释的活灵活现。同时在本次个展“那时•此时”的空间里,这份虚与实、浓与淡之间的空间也恰如其分的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沈勤 《黑·村 11.15》(四联) 130x267cm 纸本水墨 2015
沈勤 《坐看云起》 25x249cm 水墨设色纸本 2015
Hi艺术=Hi 沈勤=沈
Hi:这些年,你的创作发生了哪些变化?
沈:基本半年的时间,我的创作上就会有些变化。这主要来源于我在不断创作的过程中,水墨画的经验性太强了,它的变化性相对就要更丰富一些。我大部分的灵感会源自于摄影,例如看到杉本博司的作品时,我会感到非常的震撼,他的画面特别的干净、纯粹。
Hi:什么时候开始尝试黑色系列的作品呢?
沈:大概在三年前,我开始以黑色来创作。因为我发现我可以创作大幅的作品了,于是乎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一口气画了三套大的田园风景系列的作品,画的特别舒服。这也跟我曾经工作的经历有关,我做过设计、影视方面的工作,这也导致了我对平面、构成及光线等因素会相对敏感,它们多多少少都会给我的创作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Hi:画面中的线条有哪些考究吗?
沈:这些都是童子功,从小就在训练一口气画两米长的线条。这也是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用中锋笔尖圆匀细描,也称之为高古游丝。
沈:基本半年的时间,我的创作上就会有些变化。这主要来源于我在不断创作的过程中,水墨画的经验性太强了,它的变化性相对就要更丰富一些。我大部分的灵感会源自于摄影,例如看到杉本博司的作品时,我会感到非常的震撼,他的画面特别的干净、纯粹。
Hi:什么时候开始尝试黑色系列的作品呢?
沈:大概在三年前,我开始以黑色来创作。因为我发现我可以创作大幅的作品了,于是乎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一口气画了三套大的田园风景系列的作品,画的特别舒服。这也跟我曾经工作的经历有关,我做过设计、影视方面的工作,这也导致了我对平面、构成及光线等因素会相对敏感,它们多多少少都会给我的创作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Hi:画面中的线条有哪些考究吗?
沈:这些都是童子功,从小就在训练一口气画两米长的线条。这也是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用中锋笔尖圆匀细描,也称之为高古游丝。
展厅布置也尽显精致之处
沈勤 《渔庄秋霁》 140x345cm 水墨设色纸本 2013
Hi:在你作品中的场景,大多以江南一带为主?你所创作的主题有哪几个方向?
沈:基本以皖南到泾县为主,因为我从小就在这边生活,印象中的中国就是江南的面貌。我想表达的就是画中的景色已经在这个时代消失了,我们这一代作为最后的亲历者,我想把它的精髓呈现出来,最终只能用一种凭吊的方式来纪念它。
Hi:朱红与石绿是你最喜欢用的两种颜色吗?
沈:以往我在创作水墨与纸本设色的作品时是完全分开的,经常会以最饱和与最透明的颜色为基调。但是这两年我开始用黑色来作为中间色,将两种颜色做一个过渡。当然我会特别的小心,因为宣纸它的特殊属性,也要求我对颜色与笔墨的把控度做严谨的思考。
Hi:对于你来说,水墨的内核在哪里?
沈:水墨它不仅仅是一种材质,它也是艺术家在长期沉淀之后,在其创作中与媒介之间找到共鸣,美感才会随之而来。当宣纸、墨与水达到一个平衡之后,你想要表达的内容才会准确。
沈:基本以皖南到泾县为主,因为我从小就在这边生活,印象中的中国就是江南的面貌。我想表达的就是画中的景色已经在这个时代消失了,我们这一代作为最后的亲历者,我想把它的精髓呈现出来,最终只能用一种凭吊的方式来纪念它。
Hi:朱红与石绿是你最喜欢用的两种颜色吗?
沈:以往我在创作水墨与纸本设色的作品时是完全分开的,经常会以最饱和与最透明的颜色为基调。但是这两年我开始用黑色来作为中间色,将两种颜色做一个过渡。当然我会特别的小心,因为宣纸它的特殊属性,也要求我对颜色与笔墨的把控度做严谨的思考。
Hi:对于你来说,水墨的内核在哪里?
沈:水墨它不仅仅是一种材质,它也是艺术家在长期沉淀之后,在其创作中与媒介之间找到共鸣,美感才会随之而来。当宣纸、墨与水达到一个平衡之后,你想要表达的内容才会准确。
陈琦“数字时代的复数艺术“个展现场
艺术家陈琦、艾米李画廊负责人李颖、玉衡艺术中心负责人文君在展厅现场交流
陈琦 《碎金》(三联) 380X540cm 水印版画 2015
经过96次反复印刷后的《碎金》 数字与传统印刷术的结合使得画面的层次异常丰富
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的陈琦,版画是其创作的主要媒介之一。此次陈琦特意按照画廊空间而创作了一幅长将近6米,高为4米的《碎金》无疑此次个展“数字时代的复数艺术”的重中之重。根据该件作品的所需印版的版数,其又名“九十六次印刷”。在此次个展中,我们看到的板画面貌上更多的是以波光淋漓的水面发生关系,这也是其早期创作的“时间简谱”系列中的图纹及传统元素不谋而合,它们都身处在传统与科技之间的矛盾之中,通过艺术家有机的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在一件作品之中,从而传达着陈琦对传承的回答。研究过很长一段时间关于“时间简谱”的研究的陈琦,更愿意将观念先行的理论作为前进的方向,将电子、工业与印刷不同纬度的拓展手段结合起来,使用复制的概念,将画面的语言一层层的推进,最终形成今天这个数字时代的复数艺术。
艺术家陈琦向到场嘉宾解读自己作品《时间简谱·罐(白)》
陈琦 《水图》 60x89cm 水印版画 2015
Hi艺术=Hi 陈琦=陈
Hi:在你反复印刷的过程里,剔除掉的内容是什么?版画印刷的次数对你重要吗?
陈:是不需要的内容,留下的是最根本的东西。次数对我非常的重要,一块颜色需要5至6次的反复印刷。这也源自我对颜色的要求,它不能够仅仅是浮在表面的内容,我要求的是它真正往纸张里“钻”,落进纸的平面当中去,藏在纸的维度后面。往里面推的越远,它所迸发出来的信息量就越大。
Hi:你最初会用计算机语言来创作?
陈:这么多年来,我习惯了用计算机来画稿子。它对于我讲最大的好处是,它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能够把碎时间用起来。这是我所习惯的一种方式,无所谓铅笔还是钢笔等其他工具,它们仅仅是一种媒介。这跟我以前做设计工作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我对它非常的熟悉。这个过程仅仅是在做草图时候会用到,接下来的刻、印等工序,还是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劳作。
Hi:计算机语言与传统的水刻印刷技术的运用,是如何达到平衡呢?
陈:这也是这件作品最有意思的地方,一边是最现代的计算机语言和技术方式,另一方面它又结合了中国最传统的水印木刻的方式,当然我会根据今天的科技再做更进一步的改良,因为只有在技术达到一定高度的今天,我们才能看到与这个时代相吻合的作品出来。这个时代有这种视觉需求的可能性,我就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与技术突破。我希望能够让水印木刻的这种表达媒介成为现代艺术家表达今天这个时代的语言,我认为这也是我们这一代艺术家应该做的事情。而我的创作语言有点像中国绘画里的水墨语言,与中国文化的表达是鱼与水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