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介鸣“共时”个展北京香格纳开幕 技术隐匿,时空交叠
香格纳胡介鸣个展“共时”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9月17日,胡介鸣个展“共时”在草场地艺术区北京香格纳画廊开幕,作为艺术家在北京的首次个展,展出了三件影像装置作品,包括1999创作的《与快乐有关》、2013年至今创作的《残影》系列以及2016年的最新作品《共时》三件作品
《共时》7×20m 2016
艺术家将搜集的各个年代的老照片中复杂的人物身份,通过美学的处理方式,放弃时间叙事,而让其共处同一空间,甚至包括自己和儿子的照片。
在布展中,艺术家将整个展厅作为一个舞台,这三件/组不同时间跨度的作品则在展厅中分饰各角,占据展厅整个7米乘20米墙面的《共时》被作为舞台的背景,分布在另外四面墙上的《残影》系列则是一个个尺寸大小不一的“观众”,而主角则是那件《与快乐有关》的声音装置,一架钢琴兀自谈着未知的调调,而周围的“观众”和“背景”也并非静止,都在各自的画面中微妙的运动者,彼此之间熙熙攘攘,就像一场音乐独奏的序曲,在等待着观众入场。
《残影》系列 2013至今
上海牌手表中的指针不停的逆时针旋转
晚清民国的老照片中,一个“古人”在不断的行走,出入画面之中。
一个当代青年在一张文革期间的老照片前跳了一段酷炫的舞蹈。
胡介鸣是中国数字媒体和录像装置的先驱艺术家之一,在他90年代的作品《1995-1996》中便加入了“媒介”装置,而个人对科技的偏爱以及技术本身在之后二十年的迅速发展,让其作品中充满对艺术中“媒介”的探索亦或者是对“媒介”本身艺术化的思考。胡介鸣对媒介的运用一直十分超前,纵观艺术家胡介鸣从1995年开始至今二十多年的创作,似乎就是一部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发展历史。即便马上到耳顺之年的胡介鸣,依然在尝试各种新的科技成果,但与早期对作品中对技术的彰显不同的是,对技术的运用越来越被其隐匿在内容背后,在艺术家看来技术还是要回到为画面服务的性质上。所以在最新的作品中,技术隐匿在画面中细微的变化背后。
艺术家从自家窗户“偷窥”了邻居
一张老上海的老电车,车轮不停的向后转着。
在新作《共时》中,艺术家将搜集的各个年代的老照片中复杂的人物身份,通过美学的处理方式,放弃时间叙事,而让其共处同一空间,通过人物位置关系的安排,在时间和空间两重关系中完成“共时”,而仔细观看,人物的脸部表情是被激活的,似乎又在述说着什么。实现“述说”的影像合成的技术在艺术家看来,并没有非常高深,但要还原至画面中面部表情的细微把控,又超越了技术,是对艺术造型最基本能力的把控,于是技术在这里不再是主要位置,而成为还原视觉的工具,艺术家也在其中完成了最终回到画面,表现时空关系的创作。同样的手法也在《残影》系列中被运用,所不同的是,《残影》系列更像是艺术家作为媒介艺术家的一种特别的“速写”方式,在日常搜集的各种老照片中,利用影像合成为其加入或荒诞、或戏谑、或调侃抑或只是轻松玩笑的元素,而在这些元素的交叠中,艺术家带领观众进入一种时空穿越的空间关系中,成为看似好笑却又值得发人深思的观看。
《残影》系列中,一组关于北京的时空记忆。
天安门前的红卫兵
一个看似在镜头前拍照的女孩的肢体不断在画面中移动,不时的遮挡天安门和毛主席像。
一直鹰盘旋在天安门广场的老照片上,而这只鹰则是艺术家以自己的头部为模型3D建模而成,代表了艺术家自己的视野。
技术在作品中的隐匿还表现在艺术家对曾经极度痴迷的交互的放弃,在艺术家看来,“交互只是摆在作品面前的一道门,我可以为其设置这一道门,观众走进的时候自动打开,也可以为其将门一直打开。”
《与快乐有关》1999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