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男人一台戏 今日美术馆上演“教师突击”
开幕现场策展人谭平致辞
11月30日下午今日美术馆3号馆两层迎来了“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十人展”,展期至12月7日。本展览与中央美术学院正在展出的“CAFA教师展”并没有太多关联,而是2011年百雅轩举办的“学院•中央美院青年教师八人展”的延续,首届的参展艺术家为:袁元、孙逊、陆亮、石煜、白晓刚、李荣林、刘商英、裴咏梅。本届名单中少了裴咏梅,新增于凡、武将和康剑飞三位艺术家,参展者为清一色的央美男教员,令我瞬间想起那部唯一没有女性参演、但依然收视火爆的励志电视剧《士兵突击》。
该展览是由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自发组织,教师来自于造型学院的油画、版画、雕塑、壁画和基础部这五个院系,依然由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谭平教授担任学术主持。继上届展览之后,谭平就一直在关注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并不断在和他们探讨“如何走出学院”、学术创新等问题,希望作品可以体现更多的探索性。较上届展览而言,除了绘画作品之外,还增加了雕塑、装置和版画,艺术语言更加开放和丰富,有绘画上新的进展、有平面走向空间、有空间走向观念等,呈现多元面貌。谭平认为,首届单纯的绘画展是一个“画得好”的展览,而今青年艺术家将“画得好”的概念放下、没有在技术上更多展示,但可借此看到他们拥有广大视野和思考之后的探索,他们在不断地“否定”自己,继而重新开始。
青年教师是学院教育的中坚力量,受过严格的造型训练,教学及个体创作中各有侧重,本次亮相也是一次面向公众的集体发声。作品多为艺术家近两年所作,仅于凡的一件雕塑《如何向你的童年解释未来》时间稍早一些,为2000年所作。孙逊的创作是在学习当中获得变化的动力和方向,通过学习和知识获得解放,《双杠》是描绘日常熟悉生活的作品,希望借此唤醒某种公共的经验。更关注油画色彩的石煜带来的是一组20余件描绘都市夜景的实验性作品,选取照片纸作为素材以试图拓展油画语言的深度和空间。做了十几年版画的康剑飞参展作品为两组:对网络随处可见的图像以最传统的方式进行创作——木刻,并以IPAD记录创作过程;另一组以中华烟为素材创作的装置及文案则与此形成对话。工作方法的改变造成了艺术与艺术家关系的转变,之前康剑飞更关注作品画面的准确性、艺术创作中的形式和内容、艺术语言等问题,最近两三年转为关注艺术与社会、与观众的关系,作品可以具备更多的可能性。在年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将举办一个提名展,据他透漏届时将有他的5组作品展示,比如将800G的图片物化成书、将画装裱到集装箱上面,重要的部分变得不再重要,而不重要的部分则变为主体,工作方法和概念的变化对于他都是新的起点。刘商英最近三年都在画西藏系列,参展作品是他今年夏天去西藏阿里写生的三张油画大风景。白晓刚的“书”没有情绪和色彩,24件一组的《本.纪24》整体构成的简洁、沉静的画面给人更多遐想空间和再创造余地。武将的黑白版画系列“无中生有”,二维平面作品又“生出”更多的三维方纸盒。袁元的三件画面颇为相似的人体绘画《她》,人物背景、人体局部刻画、三张作品的关系不禁引发观者进入“大家来找茬”游戏模式。李荣林的《陵阙》描绘的不仅是风景或者墓葬,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和冷静思考。陆亮的《安全通道》极具视觉震撼力,似乎观者就在急速穿行这狭窄幽暗的隧道。
问及作为学院教师与职业艺术家的最大区别,答案仁者见仁,但大多认可一点:学院最大的特点应该是研究性,学术方面的发声强度和创新,会给予教学有益的促进。十位参展艺术家大多为美院青年教师协会成员,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协会是青年教师自发加入、进行学术交流的组织,80年代由孙景波建立,戴士和、刘小东相继任会长。据现任会长孙逊介绍,协会最初采取艺术考察的方式,邀请人文学院相关学术方向的专家假期一同参与,比如去印度会邀请印度美术史方面的专家;近期的活动更偏向实际层面的交流,每两周一次的PPT形式、类似毕业答辩或者毕业展示,汇聚不同思想、跨学院及跨专业的学术探讨,从一个侧面也见证了学院教员的所思所想及创作情况。
出席现场的嘉宾最多的身份莫过于“教师”了,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领导王晓琳、造型学院各院系教师及多位老先生都亲临现场“检阅学生作业”。开幕式上教师代表袁元致辞,也许是教师的“职业病“,他为此专门准备了一页讲稿,略显羞涩但对待展览的重视和认真的态度可见一斑。同首届一样,本次的开幕现场并没有准备画册,不是因为时间仓促,而是艺术家们希望将开幕现场和空间情况一并融入画册。另外,展览的统筹工作由谭平的学生霍雨佳负责,教师于凡承担了主要的布展工作。